第B01版:维权周刊

一周之“最”

2018年02月27日 B01 :维权周刊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054

  最“诈”的钢琴师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王女士最近在一家钢琴培训机构给女儿报了钢琴班,交了1.5万元的押金租了一架钢琴,“当时说得好好的,在这儿上课,租琴是免费的,什么时候不想租了,可退押金。现在去找他们要求退款,每次都打哈哈,要不就说给换老师,要不就说给换琴,反正就是不给退钱。”

  为什么想退琴呢?王女士有一个钢琴专业的朋友说,这架据称价值几万元的外国品牌钢琴是冒牌货。朋友告诉王女士,这架钢琴顶多值一两千元,应该是回收的旧钢琴经过修整再次使用的。王女士又请北京某知名琴行的师傅过来看,对方说,这架钢琴只值2000元。

  更让王女士心塞的是,女儿学了两年的琴却还不识谱,之前机构的老师一直跟她讲,识谱是一辈子的事,老师都一直在学习认谱,所以每次上课都是老师教一段,学生弹一段。这个看似活到老学到老的理论,也被专业人士揭穿:“学钢琴首先要学识谱。你请的老师八成是冒牌的吧?”

  最“诈”的名手表

  前不久,北京的唐大爷在网上看到“邀请好友进群免费得名表”的活动,本想给自己“挣”一块手表,却发现手表是“高仿货”。然而,面对郁闷的唐大爷,客服却安慰道,“高仿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就是为了吸引人气。”

  记者在新浪微博输入“免费送”关键字,共找到13045条命名包含“免费送”的用户。诸如“美瞳免费送”“POS机刷卡免费送”“免费送口红”“针灸面膜免费送”等。在用户的个人简介中,不少用户都留下了微信或QQ号码。

  知情人士表示,“免费送”更多是一种噱头,以此实现“赚人气”、赚差价、平台流量“引流”等目标。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微商从业者利用“免费送”的手段兜售产品,产品质量和安全良莠不齐。从实质来说,网络上的不少“免费送”活动是骗局和欺诈。

  最“诈”的招聘广告

  近日,北京的小王报警称,自己在“58同城网”看到某广告公司发布招聘演员的信息,经电话联系后被通知前去面试。通过面试后即签订了聘用合同,并缴纳了“剧组保密费”数千元,随后被带到房山区“宿舍”。工作人员收走了面试聘用合同,再次要求缴纳“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几日后,小王并未被安排演员工作,也没有其他的工作,感觉被骗。

  接报后,警方立即开展工作。经对近期全市类似报案信息梳理比对、调查取证和线索摸排,掌握了活动在海淀区某酒店,以段某某等4人为组织者的诈骗团伙活动轨迹。该团伙成员分工明确,诈骗环节衔接紧密,将应聘者的钱财一步步地骗入囊中。

  截至目前,核实被骗事主43人,涉案金额21万余元,后续审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王建慧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维权周刊 B01 一周之“最” 2018-02-27 2 2018年02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