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特派记者 陈颖婷 北京报道
历史悠久的我国老字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元素和工匠基因,如何激发“老字号”企业的活力,让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兴不败呢?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认为,培养工匠精神才是老字号企业做成“百年老店”的秘诀所在。
张兆安认为,老字号消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人才竞争意识,没有专业工匠的脱颖而出,难以激发老字号企业的活力。不少老字号企业缺乏创新思维,打着老祖宗的金字招牌,经营模式相对固化陈旧,营销渠道不畅,商品同质化趋势严重,导致消费群体萎缩,市场边缘化。
他认为要让老字号企业成为“百年老店”,需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老字号企业固有的工匠精神。为此,他针对老字号的发展准备提交代表建议。他建议引入竞争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同时,导入工匠机制,增强市场优势。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政策落地,将专业“工匠”纳入政府人才库。针对工匠技艺,设立传承制度,建立传统工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运用法律、制度等形式,加强与工匠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工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还要建立濒临失传的传统工匠技艺抢救制度。建立名品优品特品甄别追究制度,对工匠、技师的每一件作品、产品实行甄别认证,既保障他们的著作权,又对他们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以此强化“工匠精神”的建设。
张兆安认为,对老字号企业而言,“变”的战略价值大于“不变”。他建议强化政策扶植,鼓励老字号企业发扬工匠精神,运用工匠特色优势在互联经济、体验经济等新经济领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鼓励生产企业大胆创新,使老字号企业成为“中国智造”“中国特色”“中国品牌”的新亮点。
最后,还要加强重点宣传,对于“老字号”中的名牌产品,政府要给予积极鼓励、宣传,增强品牌的认知度。同时,要求生产企业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让“老字号”品牌与优秀产品画上“等号”,让国民在使用本土产品时,产生对“国货”的认同感、信任感、优越自豪感。政府除了对“老字号”的宣传和扶持外,也要监督其品牌经营和管理运行,如果发现有任何有损品牌声誉的事情,要及时进行干预,确保“老字号”产品的产、供、销都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发展。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