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少帅
转眼间,1988年过去三十年了。
人们衡量未来的远近,在意现在的点滴,却往往忽视过去的长度。农历新年一过,虽说生日还未到,但人问起来,总归要老老实实答曰已是而立之年了。之于我,这也是新年的另一个作用吧。
当地铁二号线上拉着拉杆箱、背着书包的学生多了起来的时候,是学生们放寒假了。等扛着大包、拎着棉被回家的务工人员多起来的时候,就快要过年了。上海也渐渐进入大道宽阔车马稀的空城状态。何止近乡情更怯,单是看到回家的人,心里就泛起了一阵阵的乡愁。北岛说,“是的,你不顾一切,总要踏上归程”。只不过有些人走了还会来,有些人留给这个大城市的,就只有小小的背影了。
地铁轰隆隆前行,在站台与隧道间穿梭。拥挤吵闹的车厢里,一位穿着校服的学生,捧着一本小书,兀自安静。窗外忽明忽暗的变化,似曾相识。
依稀是乘着火车在山丘之间穿行,前一秒还是明亮的青山绿水,嗖的一下,窗外就只有山腹中的黑暗了,耳朵也伴随一阵难受。那个时候去几千里外的地方求学,每年最盼望的就是回家。但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极不舒服。背靠背的车椅,两边都是直角,人坐上去,就如同太师椅一样,只能正襟危坐,绝不适合睡觉。
大学前三年,我没买手机。在车上盯着窗外看厌了,便拿起书来打发时间。那个时候,我一般携几本金庸的武侠小说,来回路上反复看,读起来不累又酣畅淋漓,至妙之处,大腿一拍,心头一快。书看完了也不打紧,车上有得是。我迄今看过的唯一一本古龙的小说,即是在火车小餐桌上随意放置的 《天涯明月刀》。
车窗外北风如割,一路冰雪。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旅途,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我想,这就要有时刻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既当做终点又当做起点的觉悟。惟有当做终点,才能从容品味当下,惟有当做起点,才不会止步不前。
真正领悟到这一点,是近几年的事情。这些年马齿徒增,发现什么都很快:日子过得很快,手机更新换代很快,父母头发白得很快,孩子个头长得很快……惟有看书却越来越慢。以前看书贪多,喜欢跌宕起伏的情节,捧起一本书,被作者的套路勾得手不释卷。现在读书,侧重于了解作者如此书写背后的意义。大概因为自己也从追求梦想到了更关注意义的年纪。
看书的意义与人生的意义是相通的,火车上的一段旅途亦是人生的一段旅途。步履匆匆,偶尔也要停下来思考此生的意义。它首先是个体的,是对自己真实。直面最真实的自己,如此才不负泰戈尔所说,天空不留下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想得再远一点,是当此生结束之后,还能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记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是讲人生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三本书是三个层次,后两本书如何界定见仁见智,要读懂它们也需要悟性,但“有字之书”却是随时可读的。有人说,如果你这辈子不看书,那么,你就只过了一种人生。诚如此言。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