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维权周刊

一周之“最”

2018年04月03日 B01 :维权周刊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050

  最“虚”的保健食品

  国家食药主管部门日前公布10起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的典型案例,涉及未经许可销售食品保健食品、生产销售非法添加药品的食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等问题。

  在10个典型案例中,有4个为非法添加药品的食品案。其中湖南衡阳周某等人生产并利用互联网销售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国家禁止添加药物的食品,涉案货值2亿元。浙江湖州胡某等人生产销售的“亿好酒”中检出地塞米松、吲哚美辛,“益草康”中检出双氯芬酸钠,涉案货值1000多万元。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置。

  去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9部门部署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行动。截至2017年底,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检查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7万家,查处违法案件1.2万余件,已经或将陆续向社会公布。

  最“乱”的家政服务

  天津的刘女士,去年3月份通过“58到家”找了一个保姆,三方签订合同约定服务期为一年,但保姆工作到去年11月份就突然提出离职,并告诉刘女士3天后就离开。由于签订合同时,“58到家”客服人员专门提到过,如果保姆中途走人,也不会出现断档的问题,所以刘女士就等“58到家”安排新保姆上门服务。

  之后,“58到家”工作人员也再没有安排新保姆上门,理由是家政服务价格上涨了,要加钱才行。刘女士说,当时感觉,为避免纠纷而签订的合同,瞬间变成了废纸一张。记者调查发现,近几年,家政服务纠纷不断,其中不少纠纷起因就是保姆中途走人,或是临时涨价。据悉,商务部等28部门联合发文,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建立联合奖惩子系统,对家政服务领域失信行为全面亮剑。

  最“蒙”的茶叶市场

  前些日子,浙江李先生花1200元在宁波市鄞州区横石桥茶叶市场买了一批声称刚刚上市的龙井新茶,结果发现茶叶质量不佳,验证后证明是陈茶。据了解,如今看人卖茶、以旧当新、以次充好、香味可调、年份造假,茶叶市场存在不少消费“陷阱”。

  如今,公众的茶叶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有的人喝茶是为了满足养生需要、文化需要和精神诉求,也有人把茶当成一种社会交往工具。不少消费者并不懂茶,缺乏相关消费知识。他们朴素地认为,那种名气大、价格贵的茶叶,往往品质更高。一些商人利用消费者的“不懂行”,用云山雾罩、貌似有理的话把消费者侃晕,从而达到使人上当受骗的目的。货真价实、诚信经营本应是商人的本分,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些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投机取巧的茶叶商家们,理应得到规训与惩罚。

  王建慧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维权周刊 B01 一周之“最” 2018-04-03 2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