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
近年来,短视频与直播平台不断被曝出低俗、色情、造假等乱象,记者长期观察后发现,这些平台内还隐藏有一个混乱的少年儿童交往圈。恋爱、怀孕、生子……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未成年人禁忌,都被轻易打破。其中许多行为,不仅是对伦理道德的无视,甚至触碰了法律的底线。其参与者数量之庞大、年龄之低,都远超人们的想象。(3月31日 央视网)
百家讲:
低龄父母的出现,既是家庭的悲剧,更是学校教育悲剧。我国 《婚姻法》 明确规定,未达到男二十二周岁、女二十周岁法定婚龄,婚姻不受法律保护。根据我国 《刑法》 规定,与未满14岁的少女发生性行为,不管是否自愿,都按强奸罪论处。当在互联网视频社交圈中,低龄生子不但不需要隐藏,反而能成为炫耀的资本,无疑反映了法律的执行力度是不够的。
因此,互联网视频须遵循法律底线,只要监管部门依法执法、网络平台能够依法行事,一些乱象定能够消弭。如果网络上看不见了,线下这些现象还是得不到遏制,也是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所以,比之更重要的是“治本”,这也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家长等各方面行动起来,从社会治理上多下功夫,为孩子们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杨玉龙
“痰”: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网约厨师等“网约工”数量越来越大。记者调查发现,“网约工”的劳动权益保护存在许多非常不对等的地方。比如送餐员工作过程中受伤,平台常常推卸责任; 雇佣劳动者干活,却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等,不一而足,都严重伤害着“网约工”们应有的正当劳动权益。(3月30日 《法制日报》)
百家讲:
众所周知,无论线上线下企业、商店等,其雇佣劳动者都是一种真实存在,都属于劳动雇佣关系。但遗憾的是,现实中“网约工”劳动保护,却成了目前整体劳动保护中的一个短板和凹地。这其中,除了原有的劳动者自身劳动维权意识不强、用工者依法用工意识淡薄、监管部门工作还不够有力外,恐怕还与新时期新业态新情况新问题等密不可分。
首先,要把“网约工”权益保护融入“互联网+”产业进行宣传,不能让劳动保护普法在“互联网+”产业成为弱点甚至空白; 其次,切实理顺和搞清楚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抛弃不正确不健康的“互联网+”产业监管与保护思维; 再次,开动监管智慧积极作为,把“互联网+产业”下的“网约工”及时有效纳入监管,杜绝监管空白。
以人才为本切实保护“网约工”劳保权益,才是“互联网+”发展的最大最根本动能,“网约工”保护优厚、吸引力十足才是“互联网+”产业的不竭动力和发展源泉。
——余明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