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百家讲“痰”

2018年04月24日 B06 :读者呼声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981

  “痰”:

  车开得好好的,突然遭遇后车又是按喇叭又是闪灯,最后还直接追尾。这是南京江宁交警最近处理的一起追尾交通事故。4月14日,江宁交警披露了事故原因,竟然是因为前车司机长得帅。(4月15日《华商报》)

  百家讲:

  毫无疑问,后车司机秦女士的这一做法非但奇葩无比,并且是相当危险的。

  笔者认为,秦女士的行为何尝不是另一种“醉驾”。现实中的“醉驾”,是指一个人喝醉了酒开车,其后果在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会夺走人的清醒、理智和正常的反应能力,令车子处在不可控中。

  秦女士的这一“醉驾”尽管不是被酒精麻醉,却是被帅哥陶醉了。这两种“醉”的醉因虽说不同,但带来的后果几乎是一样的。

  需要指出的是,现实中的“醉驾”与秦女士的“醉驾”还是有质的区别,前者多为主动作为,后者就未必。秦女士也许只是随便看一眼帅哥就毫无道理的来了“电”,然后在不自觉中被“爱情荷尔蒙”俘虏。

  虽然法律并没有处罚这种“醉驾”的相关条款,但秦女士也该“吃一堑长一智”,看帅哥不开车,开车不看帅哥。

  ——王恩亮

  “痰”:

  不少消费者为了保护手机或美观,都会为自己的手机套上手机保护套(即手机壳)。不过,手机壳中可能含有毒有害物质,对身体产生极大的危害。4月12日,深圳市消委会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了28个品牌30款塑料手机壳的比较试验结果,其中5款手机壳检出了有毒有害物质,苹果生产的手机壳“榜上有名”。(4月13日《深圳晚报》)

  百家讲:

  “手机壳可能有毒”不是一个传说,而是有科学依据和测试标准的。对消费者来说,诚然需要有关方面的提醒,可问题是我们并无鉴别“有毒手机壳”的能力。

  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手机壳,消费者即使有所警惕,购买品牌手机壳,但谁能保证一定是“正品”?所以防止“有毒手机壳”,靠消费者自己把关,显然靠不住。

  在笔者看来,“手机壳可能有毒”更是对监管的提醒。要让消费者用得放心、开心,对手机壳的安全监管不容忽视。首先需制订国家强制性手机壳生产与测试标准,对其化学成分的含量作出要求,测试指标与国际接轨,避免有毒有害物质危及消费者健康。

  同时,对其生产、销售的监管也要提升。手机壳涉及化学安全,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更高,要对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管理规范,规定企业经过认证才能生产、产品通过检测才能上市,将不合格企业与产品挤出市场。

  ——付彪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百家讲“痰” 2018-04-24 2 2018年04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