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就在三大电信运营商努力为几个月后的降低流量费而准备时,互联网企业再次杀入流量的用户争夺战中,争先推出可全国通用的低价流量卡。因为价格便宜,近两年来,互联网流量卡受到了很多手机用户的青睐。不限量的流量卡真能敞开用吗?使用者渐渐发现,在各种“免流量”的噱头之下隐藏着不小的收费“陷阱”。(4月14日《北京晚报》)
毋庸置疑,与传统的手机卡相比,互联网公司定制流量卡的流量资费更低,也迅速抢夺了不少用户。然而“免流量”下的收费陷阱也是令人防不胜防。据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声称免流量的流量卡,并不是真的免费随意用,而只是专属于旗下App或网站的定向免费,且App软件中的广告、字幕以及弹幕等都不在免流范围内。
很显然,消费者若只关注“免流量”三个字,无疑会让自己的钱包受损。比如,就有消费者在使用优酷土豆和电信合作推出的“酷视卡”时掉进过坑里,其实际效果是“流量资费不降反增”,因为“酷视卡”并非对优酷土豆App内所有的内容都免流量,只有在线观看App 内的自有视频才是免流量的等。
“免流量”收费中的消费陷阱的确需要防范。消费者对于“流量卡并非流量全免”概念及相关免费内容务必要认清,比如,有的“免流量”中,App内的文字、图片、弹幕、直播视频、第三方广告等都不包含在内。消费者应提前掌握这些规定,谨防误伤,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
同时,对于商家而言,“免流量”里潜藏的收费项目,有必要向消费者解释清楚,对于一些消费者质疑的收费也应该解释清楚。以“只有在线观看App内的自有视频才是免流量”为例,但打开App就自动加载登录图片,非会员也不能免去至少60秒的片头广告,如此情景下,消费者就会被“强制收费”,而消费者或许根本就不知情。
实际上,“流量卡并非流量全免”,它毕竟是电信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或者游戏运营商等的一种盈利手段,打着“免流量”的名号,终归会找到让消费者掏腰包的切入点。“免流量”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用户的使用、提高用户的使用量或者增强自己核心产品的价值与竞争力。对于此,消费者理应有明确的认知。
所以,“免流量”里的收费陷阱不能只靠消费者防范,更多的要靠商家自律与良心。即便“流量卡并非流量全免”也应该让消费者心知肚明。反之,一味靠“免流量”忽悠人,只能会让人感到上当受骗。同样,在“免流量”的语境下,对于一些App 软件中的广告、字幕以及弹幕的“收费”是否合规,也亟待给予正解,希望涉事商家和相关部门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说法。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