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
端午将至,粽子再次闪亮登场。今年市场上粽子的馅料口味越来越丰富,除了市民熟悉的传统口味,还出现了榴莲、宫保鸡丁、小龙虾、鲍鱼、川香麻辣、燕窝等“奇葩”口味的粽子,多家老字号企业也加入创新阵营推出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粽子。不过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这些奇葩粽子并不买账。有网友调侃,粽子馅料与月饼有一拼。
(5月19日 《北京青年报》)
百家讲:
奇葩粽子不可怕,就怕粽子“无文化”,“舌尖上端午”鞭策我们反思。在成为法定节假日和申遗成功的背景下,粽子“喧宾夺主”,让端午节成为“配角”,这令端午情何以堪。以法定节假日的形式,可以传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尤其,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申遗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然而,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丢失在“舌尖上”——有美食,缺文化;或者说,满足于“舌尖”,却淡忘了“精神”。
现在,端午节已赋予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比如,龙舟赛这个传统的民俗仪式,是弘扬力争上游、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如今渐渐演化为象征团结友好和欢乐幸福的民间大型节庆活动。再比如,挂菖蒲、艾叶,意在驱毒辟邪,而我们在为身体“驱毒辟邪”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给当代社会“驱毒辟邪”,形成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
——李云
“痰”:
河南省开封市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副主任科员宋某因刑事犯罪被判5年,服刑期间工资和住房公积金均正常发放。目前,该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已向该区财政局发函,要求收缴宋某服刑期间发放的工资及住房公积金。值得一提的是,判决书中显示宋某的身份是“农民”,而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上述文件则显示,宋某系中共党员,是该局副主任科员。该局称,一直未收到判决书。 (5月18日大白新闻)
百家讲:
对这一事件,当地纪委监委有必要立案调查,查清真相,给公众一个交代; 上级司法机关也应对判决书中的“瑕疵”进行调查。历经公、检、法三家办理的人命案,竟然连案犯的身份都没搞清楚,这案子是咋办的?三家司法机关的“糊涂庙糊涂神”竟至于此,谁相信呢?
而宋某已被判刑,单位继续给发工资和住房公积金,原因是“一直未收到判决书”。这个人没来上班,单位难道不知道?这种谎言或敷衍之辞太低级了。
正常情况,宋某被警方拘留后,肯定是要确认其身份、通知其所在单位的;检察院、法院都得对嫌犯、被告人身份依法确认。那么,单位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人犯了法、进了看守所和监狱。就算单位真没收到判决书,但明知职工被抓,对后续情况不闻不问,或是职工“失联”后也不寻找,这样的机关、机关的领导,难道不该受到问责吗?
——马涤明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