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一家之“盐”

“刷新闻赚现金”暗藏风险隐患

2018年05月22日 B06 :读者呼声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055

  □杨玉龙

  “刷新闻赚现金”“读资讯赚金币”“1亿红包,1元提现”……近期以来,一批号称能帮用户“赚钱”的新闻APP受到各界关注。凭借现金红包、阅读有奖和推广返现等奖励和补贴,这些APP热度飙升、用户增长迅速。然而,这种以现金换流量、甚至用低俗博眼球的盈利方式也引发了诸多质疑。(5月18日《工人日报》)

  据报道,奖励五花八门,阅读、评论、转发均“明码标价”,这是此类“刷新闻赚现金”APP的共同特点。用户如果迷恋于此,就有可能中了套路。比如,据媒体测算,如果单纯刷新闻,用户需累计阅读5-8个小时新闻,或者观看十几个小时视频,才能挣到1元钱。想要赚钱,更快捷的方法是邀请收徒,为APP拉来更多的用户。

  其实不难发现,迷恋“刷新闻赚现金”,终归会让痴迷者成为APP  的“奴隶”。诚如律师介绍,收徒推广模式中,师父、徒弟、徒孙构成了上下层级,师父能从徒弟、徒孙处获得收益,这符合传销的构成要件。而其中掺杂着众多不良网络信息,更会让参与者受到伤害。因为这样的APP已经不再追求优质的内容,已然钻进了“钱眼”。

  其实,对于“刷新闻赚现金”这样的模式,媒体早有警示。比如《人民日报》 此前曾发文称:“刷新闻赚现金”类App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刷屏之余甚是扰民; 花样推广、诱导分享暗藏隐患,亟待监管。因此,网信、文化等监管部门应当对此类现象给予重视,比如通过加强协作、统筹协调,以完善监管,谨防此类APP坑害用户。

  同样,对用户而言,应该认识到,“刷新闻赚现金”花样推广、诱导分享中暗藏的风险隐患。一方面,要防范其中不良信息的侵扰,比如一些或劝勉或鼓励的变味“鸡汤文”;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羡慕他人“刷新闻赚现金”的傲人业绩;此外,还应该充当网络安全员的作用,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APP及相关内容,有必要向有关部门反馈。

  “刷新闻赚现金”的红火,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也是对优质新闻类APP的呼唤。实际上对于一些互联网企业而言,与其在“刷新闻赚现金”这样的套路上下功夫,远不如在打造优质内容的APP上下功夫。比如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已达到6.35亿,其中从移动端获取新闻的用户已经高达6.2亿。可见市场之广。

  诚如有媒体分析“新闻资讯产品,内容始终是核心竞争力,想长期走下去,必须回归内容本质,打造自身特色。”更何况,互联网不是法外世界,“刷新闻赚现金”等这样走偏的APP,终归是违背了传播伦理和行业规范,尤其是在监管越来越严厉的情况下,也就难逃“短命”之结局。故此,涉事者理当警醒。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刷新闻赚现金”暗藏风险隐患 2018-05-22 2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