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王建慧
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新区外籍居住人员多,因此难免发生涉外矛盾纠纷。若通过法院起诉或仲裁裁决来解决问题,不但诉讼程序复杂,办结时间较长,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司法互动环境。
为此,长宁区司法局虹桥司法所启动涉外纠纷调解机制,探索人民调解涉外化新路子: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联手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服务中心和涉外律师事务所,聘请老外和专业律师担任调解员,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调解效果。
【事件】
老外剐蹭车辆负全责
态度强硬不愿意调解
2015年9月,澳大利亚籍人员Denny在小区停车时,无意间剐蹭到同小区居住人员江某的车辆,交警大队认定本次事故Denny 负全部责任,江某无责任。该事件发生后,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发生了争执,就车辆损失赔偿等问题协商未果。
长宁区司法局虹桥司法所调解员了解到,一方当事人为澳大利亚籍人员,双方可能没有很好沟通而产生了一些误会,因此调解员决定在调解工作上下大功夫。“我的确剐蹭到了他的车,但按照我们国家的规定,只赔一点点钱,根本没有这么多的。”Denny态度强硬地对调解员说,你们到法院告我吧,或者可以去大使馆解决问题,调解的话我难以接受。
考虑到语言、国情及法律习惯的问题,于是司法所委托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服务中心,派遣澳大利亚籍华人作为调解员进行介入。“Denny 先生您好,我是Lisa,我们并不是要强迫您接受调解,这次发生的事件只是很小的一个事情,我们社区的司法部门和志愿者很想通过调解这种简单的方式解决事件,您觉得可以吗?”“嗯,那我可以考虑一下,那请你说一下,如何解决合适呢?”Denny的态度终于软了下来。
【调解】
借助第三方介入调解
“背靠背”分别做工作
调解员考虑到,由于有语言障碍,单纯的“传声筒”式的调解方式可能会激化矛盾,因此调解员决定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分别做双方的工作,加强沟通。司法所特意请来了留学国外的专业律师陪同调解,用带有艺术感的翻译方式来消除语言隔阂,寻找当事人的利益平衡点,寻求最佳调解方案。
“江先生,我是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服务中心的林律师,对方当事人想和您协商一下,看这个赔偿费用能否降低一些?毕竟车辆只是有些刮伤,大家能做邻居也是一种缘分。”
林律师一方面做江先生的工作,希望他能降低赔偿额度,另一方面又与 Denny 先生沟通:“Denny,江先生同意让步了,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和赔偿规则,最低赔偿费用可能超过了您的预期,但我还是建议您接受该解决方案,您觉得如何?同时江先生也说了,大家还是好邻居,希望不要为了这件事而伤了和气,可以吗?”澳大利亚籍华人调解员Lisa则将各项法律规定用平实的语言为Denny予以讲解,争取彻底解决矛盾。
经过调解员和专业律师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Denny自愿承担车辆维修费2500余元,并与江某握手言和。
【点评】
借助第三方调解力量 建立“三者”运行机制
虹桥司法所与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服务中心、日本TMI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建立了合作关系。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服务中心现团队中共有外籍律师志愿者8人,有留洋经历的中国志愿者50人。日本TMI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共有专业日本籍律师10余名,其负责人山根基宏还发动公益志愿服务组织参与调解工作,该组织共有各国外籍志愿者30余名,多为热心社区公益和志愿服务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一是充分构建多元化调解机制。形成了司法所作为协调保障者、外国籍友人作为调解志愿者、有外语能力的社区民警作为联动处置者的“三者”运行工作机制,不仅让外国“老娘舅”更加有效地参与了“中国式”矛盾纠纷解决全过程,还充分顾及我国公民的切身感受,提高了涉外纠纷调解成功率和群众满意度。
二是努力形成品牌化运作模式。首先,挑选社会组织中精通外语的律师担任涉外居民区的法律顾问,有能力、全方位、多语言地服务于社区的外籍居民。通过外籍专业律师和调解员的专业化调解,打造“虹桥古北”涉外调解工作特色。
三是着力打造涉外化专业队伍。一方面,从语言文化水平、法律服务经验等方面进一步扩充了调解员队伍,全方位、多领域覆盖调解主体需求。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各国的法律体系、法律习惯、纠纷解决机制及调解工作现状,掌握涉外矛盾纠纷的正确解决方式,带动调解工作队伍向涉外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