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如果有时光机,把时间倒退到3年前,还在念初中的小艾一定无法想象自己会成长为身边人的“开心果”,更不会想到,3年后的自己能顺利参加高考,有机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因为,在2015年之前,小艾无时不刻都想逃离那个家:有吸毒史的父亲、没有工作的母亲……
直到小艾和她的家人接受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下简称“中致社”)的服务和帮助,她的母亲加入“家庭禁毒联盟”,一切由此发生改变。
这些志愿者都“受过伤”
在浦东新区,有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来自浦东新区36个街镇的涉毒家庭,他们年纪不同、工作不同,但同病相怜——都感受过毒品对家庭的伤害,同样期望自己爱的人可以摆脱毒魔的纠缠,同样渴望修补受损的亲情。他们就是“家庭禁毒联盟”的成员。
“家庭禁毒联盟的基础就是涉毒人员家庭的成员。”中致社总干事张平介绍,“戒毒的模式有很多种,但是无论何种模式,经过治疗后戒毒康复人员最终都要回归家庭,而家庭能否理解、接纳、帮助他们,是他们能否坚持戒毒康复并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
自2003年起,浦东新区开展禁毒社会工作实践,多年来中致社的禁毒社工们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康复辅导服务,同时探索以预防药物滥用为主的戒毒康复干预服务。
在工作中中致社发现,生活环境是诱发和促成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的最重要因素,而戒毒康复人员的家属则是和他们关系最紧密,可以影响生活环境、阻止戒毒康复人员陷入复吸泥潭的主要力量。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戒毒康复人员家属的能量,或许就能帮助戒毒康复人员巩固抵制毒品的信念。不过这些涉毒家庭大都功能受损,不要说让家属帮助戒毒康复人员,恐怕连这个家能否存在都是个问题。因此,中致社根据涉毒家庭的需求,循序渐进地设计了服务策略。
修复受损的家庭功能
像小艾曾遭遇的情况一样,涉毒家庭大都存在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2009年到2012年,中致社以增进涉毒家庭成员良性沟通支持系统为目标,研发了“边缘家庭关爱计划”服务,为200户“边缘家庭”提供专业介入个案服务,开展“亲子互动”“青春期成长”“职业规划”等主题的小组活动。同时以心理疏导、情感支持、社区关爱等社工服务,为家庭成员间良性沟通与发展提供契机,也以此协助涉毒人员重新找回为人父母者应有的责任心。
有一种说法叫“妈妈决定家的温度”,对涉毒家庭来说,女性的作用更为重要。她们是母亲,也是妻子,当遭遇丈夫涉毒的情况后,能否坚强地继续抚养照顾孩子,能否给予丈夫抵抗毒品的鼓励与决心,能否摆脱毒品给家造成的伤害,至关重要。
“实际上,有不少涉毒家庭的女性是无助和迷茫的,就像小艾的母亲。”张平表示,这些女性承受很大的压力,有经济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如果她们无法承受压力,不但一个家庭就此破碎,这些女性也很可能被带入毒品的泥潭。
因此,2012年到2014年,在自愿参与的情况下,中致社对180户涉毒家庭的女性开展“携手同行——涉毒家庭妇女能力提升和运用”服务,通过健康服务、心理疏导等学习小课堂,帮助她们缓解负面情绪。
除了社工的辅导工作,相似的心情、相似的心愿,让这些涉毒家庭女性找到了共鸣,她们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一点点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互帮互助形成“守护网”
涉毒家庭女性的良性互动让中致社看到了“家庭禁毒联盟”的可行性,于是2015年,中致社以增进家属拒毒防毒能力为目标,开展“踏浪行动——提升涉毒家庭家属抵制毒品能力”服务。240名涉毒家庭家属参与包括禁毒知识解析、禁毒知识大赛在内的家庭防毒系列教育活动。
通过调查后的数据对比,接受服务的涉毒家庭成员明显在识毒能力、禁毒知识、拒毒技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些家庭中戒毒康复人员的戒毒操守保持率也高于区平均水平。
在有实际意义的情况下,中致社倡议涉毒家庭成员共同签订“拒毒防毒协议”,成立涉毒家属核心志愿者团队,“家庭禁毒联盟”建立了。
“家庭禁毒联盟”目前有志愿者100余名,他们以联盟核心志愿者为基石,建立禁毒群防群治家庭守护网,在涉毒家属中形成互助支持的同伴队伍,开展各类禁毒活动。小艾的母亲就是在社工的介绍下,加入“家庭禁毒联盟”,从其他成员的经验中学到不少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小艾也因此得到参加励志夏令营的机会,一次次活动让小艾看到了世界之大,与社工、志愿者、同龄人的交流也让她改变了原本对父母的态度。母女二人的转变让家里原本冰冷的气氛渐渐缓和,一个濒临破碎的家,重新慢慢愈合。
小艾的母亲如今也是“家庭禁毒联盟”的一名志愿者。他们会走进强制隔离戒毒所,用自己坚守家庭,等待涉毒家人回归的故事鼓励戒毒人员坚守戒毒信心,用积极的心态回归社会与家庭。
在浦东新区的各个街镇,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在社工的指导下,参加各类有关毒品知识、戒毒康复、禁毒宣传的特色活动,同时也协助社工,将学习到的知识传递给其他涉毒家庭成员。他们的心愿无他:一家人,重新好好生活。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