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通讯员 张燕
刚来上海工作5天,26岁男子小A 因看病时突发病变,不幸去世。遭遇晴空霹雳的10余名小A 家属赶赴医院“讨说法”。
奉贤区医调委及时介入,向家属们争取到处理纠纷的主动权。在知晓小A离异且尚有子女需抚养后,区医调委经过调解沟通,为小 A 增加了赔偿金额,让死者家属十分感动。
【事件】
大学毕业工作五天
医院看病宣告死亡
26岁的安徽籍小张大学本科学历,刚来奉贤工作第5天,因为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病,医生初步诊断是低钾血症。小张年纪轻轻身体底子好,加上及时就医,想来不会有什么大事。但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事情却发生了“逆转”,小张突发病变,入院5小时后被宣告死亡。
小张是家里的独子,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如此鲜活的生命说走就走了,这让远在安徽老家的家属感到震惊、疑惑、难以接受,家属匆匆赶到医院要讨说法。医院赶紧致电奉贤区医调委,希望医调委能出面调处。
获悉医院突发重大医患纠纷后,医调委立即启动医患纠纷应急与处置机制,指派人民调解员迅速赶赴现场。调解员刚抵达现场时,家属根本不愿理睬这个不属于医院的人。
于是,调解员耐心告诉家属,他们来自第三方的医患纠纷调解组织,可以免费帮他们维权。还不厌其烦地分别做起家属们的思想疏导,从情感上赢得他们的信任。家属终于停止吵闹,同意将纠纷交给医调委处理。
【调解】
启动专家咨询程序
赔偿金额有所增加
调解员认识到,要让医患双方都能接受医调委的调解意见,关键还得提出有力的证据。于是,医调委立即启动专家咨询程序,让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在医学领域有一定威望的专家来分析判断,给出正确的评估意见。经过专家的分析判断,认为医方在诊治过程中存在过失,应承担主要责任。
拿到这份权威的专家咨询意见后,调解员又参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合理的赔偿方案和建议,分别向医患双方进行沟通,取得双方的认可。
眼看调解要结束了,调解员却发现,小张的妻子迟迟不来现场。按照法律规定,人民调解协议书的签订需要法定继承人全部到场或者委托他人作为代理人并亲笔签名确认。如果小张的妻子缺席又不委托他人代办,那么,这份人民调解协议书就有漏洞,以后还有被推翻的可能。
调解员从其他亲属那边了解情况,有的说在国外回不来,也有的说在回来的路上,手机联系无法接通……这样漏洞百出的说辞,让调解员颇感疑惑:丈夫出了事情,为什么妻子会“失联”?
带着疑惑,调解员立即与派出所联系,查询小张登记的信息,但信息库登记内容不全面。于是,调解员又与属地派出所、村委会联系,由当地出具亲属关系证明,以最快速度予以传真。最终得知小张早已离异,孩子的抚养权判给了小张。
小张妻子“失联”的原因总算找到了,依据这个事实,调解员又一丝不苟地重新核定赔偿金额,向医患双方说明由于抚养费及赡养费重新计算后,赔偿金额将有所增加,得到双方的认可。
最终,双方签订人民调解协议,医方一次性赔偿了患方医疗损害、丧葬、精神抚慰、抚养等相关费用。小张的家属拿着赔偿金热泪滚滚,对调解员一再表示感谢。
【点评】
专家提供专业支撑
消除医患之间分歧
一是,对于患方家属在医院施压的行为,医调委和调解员并未退缩,而是本着客观、中立的第三方立场,顶住压力,坚持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依法调解。
二是,调解员通过专家咨询,提出较为严谨的分析意见和调解意见,消除医患之间的分歧; 同时又指出医方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其改进诊疗工作,规范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三是,调解员在较好地运用法律知识的同时,面对签约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临危不乱,采取灵活的策略,通过个别沟通,化解了波折,最终帮助医患双方成功签约。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