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建民
年已83岁的刘中华,家住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松闫村。1995年他从区土地局长岗位退休后就回到农村老家,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不但拿出工资,还与子女一起筹钱,20年绿化荒山260公顷,15年义务修路13公里,为此花光积蓄,甚至不惜借贷。清福不享,无私奉献,多年如一,就凭刘老那面孔黝黑、满头白发、双手老茧的图片,他无愧于人们称他是“当代愚公”的赞誉。
河北省井陉县年近花甲的老人贾文其和贾海霞,一个自幼失去双臂,一个中年突遭意外视力严重受损。两人“手眼相助”植树,一个为另一个引路、背他过河,另一个则爬杨树砍树枝、种树,艰苦奋斗14年,将村里的荒滩变成了绿林。因多个国家媒体的报道使老哥俩成为“感动世界的植树老人”。2016年,洪水把他们辛苦十几年培植的树林冲毁后,绿化家乡的依然初心不改,各自组织队伍,带动更多人植树造林。这两位身残志坚、造林不止的老人,当也是“当代愚公”的典型。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35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太行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中,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终因积劳成疾,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他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说到备受毛泽东同志推崇的《愚公移山》,源自《列子·汤问》: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有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借愚公奋斗不息的形象,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证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告寓后人只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心”,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坚持斗争,定能获得最后胜利。故而,“愚公精神”经过历代人民的艰苦实践和思想家的熔铸提炼,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其实,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愚公移山精神,并概括为四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号召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要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座山挖掉。”毛泽东还第一个把人民群众比做上帝,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群众”。正是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依靠并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前仆后继、挖山不止,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继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与建设的伟大胜利。
无需讳言,当代“愚公”不少,“智叟”也大有人在。这些“智叟”不仅讥笑当代“愚公”是“傻帽”“不合时宜”,指责多年隐姓埋名不回家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两弹一星”元勋“糊涂”“不孝敬老人”……既歪曲了“当代愚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英雄气概,也损害了有志有识之士为国为民“挖山不止,直至胜利”的“愚公精神”。不得不说,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已成为树立和弘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大急务。
“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说到底,英雄精神也是一种愚公移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提倡发扬赓续愚公移山精神,号召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等等,把发扬光大“愚公精神”作为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理念与激励我们前行的磅礴力量。适当其时,使命在肩,让我们擎起愚公移山精神这面英雄旗帜,尽以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努力绘就新时代的辉煌画卷,不断赢得中华民族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无上荣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