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峰
我叫史一峰,名字中有个“一”字,借此给大家分享三个有关数字故事。
第一个数字是“1”“1”是什么呢,是一辆自行车。
翻开记忆的相册,那应该是1984年,我在法院分到了一辆“公车”——凤凰18型自行车。那个年代办案,注重法官调查,就拿离婚案件来说,审理中,需走访当事人所在单位、村委、邻居或亲友等,充分听取、了解各方对该婚姻的意见和想法。
当时外出调查,自行车就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个数字是100。
这是我的存案,但不是现在的,是哪一年呢,应该是2003至2005年间。2000年后,浦东开发开放如火如荼,涉外纠纷也进入井喷期。2003年,法院受理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全部纳入民三庭审理,我因此调入民三庭,负责审理我院受理的绝大部分涉外民事案件。这类案件类型多、程序复杂、关注度高。最多的时候,我的存案达到100多件。那时,孩子尚小,需要花时间、精力陪伴、教育,信息化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也没有法官助理做帮手,压力可想而知。涉外案件按规定必须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白天除自己案件开庭、调解、联系当事人外,还需参加其他法官案件的合议庭,经常只能在安排好家务、安顿好孩子,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撰写判决书。与其他许多法官一样也曾因案件彻夜难眠,或睡梦中脑子时都是案件如何处理、审限何时到期。那是一种焦虑、烦躁、身心俱疲的经历。即使如此,我仍用心对待每个当事人,认真办好每个案件。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公正,百分之百的公正,这是基本要求。
第三个数字是1000。
这是我自2006年至2017年间,平均每年审结的案件数。2005年,我被调到了全市第一家速裁庭,之后,又到了全市第一家诉调对接中心,开始审理起家长里短、一地鸡毛的婚姻家庭类案件。尽力将纠纷多化解一些,心想,这样就能为其他部门的法官减轻些办案压力。每年审理1000多件案子,意味着每天至少安排三四个案件开庭、调解,中午错过饭点,下午过了下班时间是常有的事。但我还是心无杂念,秉持自己一贯的“行事莫问前程,但求问心无愧”的本心,就想着要对老百姓负责,要把案件办好。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