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城里早些年流行吃牛蛙、甲鱼,后来是龙虾、大闸蟹,这几年是土猪肉、土鸡蛋、生态蔬菜。哪里新开一家卖时尚菜的饭店,门前必是车水马龙。可见,国人对吃还是蛮看重的。
然而,对精神营养,相当数量的人根本不在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持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年满18岁的成年人中有63%一本书也没读过(包括纸质书与电子书)(有关材料请参阅2018年6月30日 《光明日报》)。
读了这则消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要知道,18岁的成年人里,包括每年七八百万大学生、几十万硕士生、数万博士生,另外还有总量数以千万级的专家学者、文学艺术界、政界人士,按照常理,这些人不太可能一年到头不读一本书。除了这批人,社会上不读书的群体占比有多大,我们可以想象。
有人说:现在这个社会有点粗鄙化。微信群里一言不合,有人立即会“问候”别人十八代祖宗; 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一下他人的脚,马上就是一场流血冲突; 同事之间生出点矛盾,一定要弄上网络,搞得满城风雨。为什么粗鄙化?因为我们不喜欢阅读,灵魂经常饿肚子,灵魂饿肚子则不明理,不明理则喜欢胡搅蛮缠,喜欢无端地将鸡毛蒜皮的事闹大。
灵魂饿肚子还会带来法纪意识的淡薄。生活中有一种人,除了不敢杀人放火,似乎什么事都敢做,在学界混饭,抄袭拼凑; 进了官场,索贿受贿; 做老百姓,坑蒙拐骗。法纪意识为何这样淡薄?读书太少,灵魂饥饿,想不到更高尚的活法。
国家一直往前走才有凝聚力,而要往前走,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人的素质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操守,一是干事的能力。品德也好,能力也罢,都与阅读相关。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使我们对待个人利益不那么计较,品德自然容易得到提升。阅读教会了我们正确的做事理念和方法,让我们的才华得到激发,能力得到强化。一个人不阅读,个人的素质会下滑; 一群人不阅读,则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民众的素质会降低。
用心阅读,让灵魂吃饱饭,首先要靠自己。人永远处在两种环境中,一种是被约束的,比如上班时间; 一种是不容易被约束的,比如下班之后。你想读书,等人的间歇,乘车的路上都是阅读时间; 你不想读书,整整一个双休日或公休假期,都没人可以管你。
不过,强调个人的责任,并不等于可以免除社会的义务。恕我直言,如今少数地方政府太急功近利,过去的新华书店、图书馆都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市民去买书、借书非常方便。现在呢,一切都为房地产让路,新华书店、图书馆等来不了多少钱或完全不能来钱的机构都搬到了偏僻之地。为了城市整洁,许多城市连报刊亭都取缔了。上一趟街感受不到半点文化氛围,你又如何可以让市民想到要读书呢?
人的本质是趋利避害的,倡导阅读,我们就要给喜欢阅读的人以“实惠”。一个单位用人唯亲,打麻将、拍马屁的不良风气就浓; 一个单位看重人的基本素质,职工就会学习成风,让灵魂饿肚子的情况就发生得少。当用人唯贤成为每个单位的“标配”,读书风气的改善就指日可待。
事实证明:灵魂愿不愿意饿肚子,客观上折射了“食物”吸引力的大小。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