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一家之“盐”

用“抓阄”来定贫困户是对扶贫政策的亵渎

2018年09月11日 B06 :读者呼声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064

  资料图片

  □汪代华

  “水坡镇横堤村村干部在确定贫困户时竟采取抓阄,这种看似公平实则伤害群众利益的做法要坚决纠正……”近日,在河南省尉氏县纪委监委召开的整治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题会上,该县纪委监委负责人通报了近期查处的扶贫领域不担当、乱作为的典型案例。经查,2016年7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步某某等7名村干部采取抓阄的方法确定“贫困户”名单并上报扶贫办,导致有15户不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家庭位列其中。(9月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抓阄定贫困,实在是荒唐透顶!抓阄,始于何时,不得而知,据说原始社会就有。相传源自三国时期。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病逝,孙权发愁其余各子结交权臣争夺嗣位。一个叫景养的平民献计:除了皇子,还要看皇孙们的品德才学。于是孙权择吉日,让皇孙们在一个盛满珠贝、象牙、犀角、翡翠、简册、绶带等物的盘子里随意抓取,只有孙和的儿子孙皓一手抓过竹简与绶带。

  现代社会,我们有了规矩和方圆。国家对对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村干部落实扶贫政策如同儿戏,令人费解。贫困户人选确定,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关乎精准扶贫的精准实施,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而“抓阄”确定贫困户,把扶贫政策的针对性、严肃性抛弃得无影无踪,这不仅让真正需要扶贫的困难群众最揪心,也让真正贫困户很受伤。有了“贫困户”标准,为什么不按规定来,而是抓阄定贫困户?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懒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把精准扶贫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如何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是取得扶贫攻坚决定性胜利的关键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上下正在进行扶贫攻坚战,全国进入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刻。全国各地上下,扶贫工作都是在真抓实干。不少地方进行大量投入,对扶贫对象给予力所能及的最大帮助,希望他们尽快脱贫,走上幸福路。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和精准扶贫的保证。然而,为何“精准扶贫”的好经却被念歪?说穿了,就是如今一些为政者为了“扶贫政绩”不惜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不愿动脑筋,不愿得罪人,用抓阄的办法定贫困户,把贫困户交给“手气”,这样既简单省事,又不得罪人。如此懒政的扶贫,是对党的扶贫政策的亵渎,有悖于党的扶贫政策的初衷,有违社会公平公正,严重拖了扶贫攻坚战的后腿,是精准扶贫的大敌。

  抓阄定贫困,这种手气决定命运的机会主义,是干部工作的失职渎职。扶贫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真抓实干,任何糊弄精准扶贫政策的行为都应严厉追责。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用“抓阄”来定贫困户是对扶贫政策的亵渎 2018-09-11 2 2018年09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