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教师节又到了,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一些购物网站不少商品都被贴上“教师节礼物”的标签。其中,小红书、京东等网站内,有商家将许多价值一万多元、两万多元的奢侈品贴上“教师节”标签,还有商家将这一节日作为契机搞优惠活动。网友质疑购物网站此举助长送礼的不正之风。(9月9日《新京报》)
这些商品都打着“教师节礼物”“教师节礼物推荐”“开学季”“感恩教师”的广告,很显然,就是瞄准教师节的送礼市场需求,以关键词为推销标签,吸引家长、学生购买。礼轻情意重,传统教师节送贺卡、鲜花等小礼物是为了表达学生的心意,符合尊师重道的习俗,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然而,动辄数千元、数万元的奢侈商品,远超合理范围,这种行为已涉嫌行贿受贿,亦滋生社会不正之风,对民众产生错误引导作用,需要予以禁止。
时下,网购已经全面普及,电商平台在节日期间搞促销活动,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可是,不是什么钱都能赚的,商人亦要遵守法律、社会道德,在教师节期间引导学生“送礼”、推销“教师节礼物”,诱导消费者购买相关商品,给教师送礼物,则就明显属于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
此前出台的《电子商务法》里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要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不得销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向消费者发送广告的,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由此可见,电商平台应承担管理责任,依法对“教师节礼物”等关键词进行屏蔽、删除,要求商家不得借机将商品贴上类似标签,违规者予以罚款、下架、封号等处置。
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严禁教师在教师节期间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这个态度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防范送礼成风,败坏师生情谊,将教育变成了利益输送交易。可是,每年微博上、家长群都有关于教师节是否要送礼、送多少合适的讨论,部分家长交流送礼心得,攀比礼品价值等,个别教师也无视“禁令”,欣然笑纳礼物,亦助长了送礼之风。
日前发布的一份有关教师节送礼的调查报告称,43.09%的人迫于压力送礼,可见社会若形成送礼氛围,就会对大家造成心理压力,本来部分不想送礼的人,也担心遭到不平等待遇,不仅被迫跟随送礼,还要去比拼礼品价值大小。在孩子长达十多年的教育期里,每年都送礼的话,对家庭经济压力也很大,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要想遏制教师节送礼之风,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倡导不送礼、不收礼的习俗,营造教师节不送礼的社会氛围。而对于商家“蹭热点”推销“教师节礼物”的行为,则要依法予以惩罚,坚决不能纵容此类行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