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金玉良言

老师的可贵品质,为何成了稀缺资源?

2018年09月18日 B06 :读者呼声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026

  □马进彪

  这两天,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苏湛“火了”,起因是他用文言文写了一封成绩公告。苏教授在公告中写道:“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而他“黜落”的方式是,给22位期末作品涉嫌抄袭的学生直接打了0分。不少网友都对老师坚持原则的态度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直接给0分是否太过较真?对此,苏湛本人回应说:“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公平,人家辛辛苦苦、老老实实做拿80分,你复制粘贴拿90分,这不公平。”(9月16日《北京青年报》)

  这位副教授的直爽确实令人钦佩,他说,被认定为抄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照搬他人已经出版的作品,可以确定整个作品没有一个字是学生自己写的。这样的直爽,其实并不是每个大学老师都能做到的,因为一些老师总认为自己带的学生考分最重要,因此,睁只眼闭只眼也就成了一些老师对学生的考评常态。

  当这种师生常态变成大学中某种“师生文化”时,这种关系的含金量也就大打折扣了。老师本应以严格甚至严厉的治学态度为已任,而为了让学生拿到高分,放松了对学生的考评标准,虽然这看上去会是一派和睦景象,你好我好大家好,学生满意,老师也轻松,但这是老师的失职。

  而对于学生来说,在宝贵的大学时光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应当是每个学生内心的自我责任。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将来,如果学生没有这种自我责任感,其实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失志。

  一些大学普遍存在的这种“师生文化”,其实有着相同的根源,即现在是一个资源关系的社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双方未来资源的一部分,这从诸多校庆中的师生互动可以看出,彼此都愿意回忆那种从无“芥蒂”的时光,而最忌讳的就是曾经留下的某种“罅隙”。

  因此,现在一些老师对学生的宽松,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将来建立某种师生关系留下足够的积累。但是,这种变异的“师生文化”,已经解构了社会伦理所能接受的正常师生关系。因为在这样的“师生文化”里,老师是在矮化自己,学生是在纵容自己,双方都在放弃自己的责任,并将一切关系植入了未来功利的基因。

  一些人认为,直接给0分太过较真。但是,对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这位副教授来说,这样的较真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一种公平环境的塑造。而从更深层面来说,这也是对那些功利型师生关系的一种抵抗,这本身就应当是所有大学的老师、教授所应当具有的可贵品质。但遗憾的是,在那些所谓的“师生文化”之下,一些老师、教授的这种可贵品质,反而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老师的可贵品质,为何成了稀缺资源? 2018-09-18 2 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