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食堂公布的菜品是鸡丁炒西葫芦、蒜薹鸡丁,上到学生餐桌却变成一碗素面。有学生家长反映,河南周口商水县一小学的营养餐存在问题。河南省教育厅等部门调查称,9月12日周口商水县谭庄镇大曹小学供餐点供应蒸面条、米粥与教体局要求的食谱不符,谭庄镇中心校营养专干于留珍被撤职,谭庄镇大曹小学校长被免除职务。(9月14日 《新京报》)
学生用餐与规定公示的菜品严重不符,原本菜品里面有西葫芦、鸡、蒜薹,现在被一碗面条取而代之了。很显然,罪魁祸首是午间营养餐供应商,但是学校的管理者难道不知情?若不是较真的家长反映,估计“营养餐变素面”还会一直延续,这无疑是在毁掉孩子们的健康。故此,对失察者进行有力问责很有必要。但是,对失察者问责,并不能大快人心,要知道仅处理几个人,就能确保营养餐实至名归吗?以上述的供应商为例,郑州华康餐饮有限公司2015年中标,一直负责谭庄镇等中小学生午间营养餐供应,双方合同约定时间为3年。恐怕“营养餐变素面”这样的现象绝非是偶发,究竟靠这种手段牟了多少利,与相关部门有没有利益勾连,太多问题值得深究。
营养餐成问题餐,甚至成为腐败餐,屡屡上演,令人寒心。以最近媒体曝光的案件为例,在9月3日,有家长举报江西万安宝山乡、涧田乡的小学所配送营养餐大量腐败变质,霉变的酿豆腐、土豆、白菜被送上学生餐桌,多个孩子因身体不适被送医救治。即便有相关责任人被处理,也难以弥补对学生的伤害,以及对营养餐形象的损伤。
自2011年以来,为了让孩子们能吃上免费午餐,中央财政每年拨款160亿元,按每人每天3元标准予以补助。但是,营养餐不是唐僧肉,不能任由“妖魔鬼怪”对其垂涎三尺,甚至是层层揩油。确保国家营养膳食补助“每一分钱都吃到学生嘴里”,守住食品安全“红线”和资金安全“底线”,最为核心的就是要靠各级的严密监督与监管。
事实上,校园营养餐的监管,不能只依赖教育部门,更不能只依赖家长的火眼金睛。应该强化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农业、工商等部门职责,实现协同作战。比如,加强对营养餐供餐单位、学校落实食品进货查验的监督检查,督促供餐单位、学校落实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等,从而为营养餐干净放心提供重要保障。也就是说,各相关部门不能只当“事后诸葛亮”。
总而言之,营养餐变素面是监管失察所致。监管漏洞不堵上,藏于其中的蛀虫不揪出来,类似的现象就不会绝迹。因此,最重要的是强化对营养餐的闭环监管,才能切实做到把学生的营养餐办成安全的放心餐、政策的惠民餐和学生成长的营养餐。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