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维权周刊

快递“内鬼”防不胜防

本文字数:834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快递网络延伸到了城市的每一个毛细空间。由于物流快递公司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其中很多员工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再加上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因此行业招人时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这也导致了相关人员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本期专家坐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就梳理了近年来办理的物流快递领域的部分案件,提醒市民注意增强法律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如今,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太可能与网购脱钩。快递实名制后,真实的个人信息随着各种网上的“买买买”,无数次地出现在各类快递单上。而掌握着大量个人资讯的快递从业人员,一旦想走“来快钱”的捷径,就很容易打起手上掌握的个人信息的主意。一转手,把信息在网上贩卖给微商、房产中介、网络黑市,甚至诈骗集团。个人信息被泄露,幸运一点的是多接几个骚扰电话,要一不小心被精准诈骗着了道,那就亏大了。这样的“次生犯罪灾害”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困扰、麻烦,甚至损失,但违法成本却相对比较低,而且这些“内鬼”能够很轻易地就拿到大量的个人信息,就更让人防不胜防了。

其实,关于如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社会舆论,都有很多的强制性约束以及相关方式方法的探讨,但架不住总有人会寻思“不劳而获”。于是,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到陌生电话,在挂断和敷衍中,难免会因为不经意的一丝松懈而坠入别有用心之人精心设下的陷阱,维权、报案、上诉,精力与时间被耗费在“意外”的事件中,经济上的损失,精神上的压力,却仅仅因为按规定填写了自己的真实信息所致,容易心生怨气。

因此,要想遏制“内鬼”的嚣张,归根到底除了法律的公正判罚外,更重要的还是快递企业规范化管理。同时,对于内部管理造成的公民损失,是否应该对相关企业进行追责,或者由主管部门对其进行惩罚性处罚,倒逼相关企业投入更大的精力进行内部整顿,这些都亟待管理部门做出应对,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受侵害。  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维权周刊 B01 快递“内鬼”防不胜防 2018-12-25 2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