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余墨谈屑

什么人能读懂鲁迅

本文字数:1650

  □荆山客

生前遭围剿,死后遭毁谤,这恐怕是所有伟大人物无可逃脱的历史宿命,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喜欢玩一样的老把戏。以鲁迅先生的深邃,他当然看得通透,所以在遗嘱里特别强调自己死后“赶快收敛,埋掉拉倒。”又嘱咐夫人和孩子要“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可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几百年才出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死后赶快收敛埋掉拉倒,那是坚决不可以的,必须“大操大办”。不仅如此,还要在他的遗体上覆一面“民族魂”的大旗!民族魂啊,世上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吗,一个人,一个民族能有几个魂呢?

从北京至绍兴至厦门至上海,沿着先生的足迹,十余年来有关鲁迅的故居、纪念馆、博物馆,我差不多走到了,有的还不止一次。目的就是到现场感受这位“民族魂”的魅力。科技的发达使静谧雅致的纪念馆博物馆这类场所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有一间展室就利用现代化的光电技术再现当年鲁迅葬礼的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怎一个震撼了得。在这样的现场,我才突然明白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树在各阶层人民心里的丰碑那才叫丰碑。“民族魂”,这崇高的荣誉,不是谁都担得起的。

彼时的人们爱戴鲁迅,是因为他“横眉冷对”,一生反抗专制,以战士的姿态为受压迫受剥削者代言;现代人怀念鲁迅,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很好地传承“民族魂”的精神,倒是很多人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争取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上显得乏力不堪。人们希望有“民族魂”这样的伟大人物能振臂一呼,举起如椽大笔横扫一切不合理的规制,替弱势群体呼啸呐喊,使那些贪官污吏“不想、不能、不敢”。打造一个更加美丽和谐、共同富裕的社会生态。可是,举目四望,当年杂文家巴人先生提出“超越鲁迅”的口号,直到如今还没有实现。

生遭围剿死遭诟骂,在鲁迅身上体现最为明显。即到如今,批评鲁迅的声音也时有耳闻。归结起来无非是说鲁迅心胸狭隘,冷漠无情,睚眦必报,恶语伤人。鲁迅当然可以批评,但这样的结语未免过于轻率,需要放到彼时的语境下详细考察。

不把握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脉络便不易懂鲁迅。不了解一心巴结主子的御用文人总想借权力之刀清除异己的“特色”伎俩,便不能懂得鲁迅为何对论敌毫不留情地亮剑。陈西滢提醒北洋政府说鲁迅鼓动学生闹事;梁实秋暗示国民政府说鲁迅拿了XX党的卢布;郭沫若骂鲁迅是二重反革命;若政府听信了这样的谗言,哪一条都够鲁迅喝一壶的。稍有点血性的男儿都不会坐以待毙罢,哪有不反击的道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一生致力于改造的就是这种“坐稳了奴隶”的国民性。

没有大悲悯情怀者不能懂鲁迅。阿Q、闰土、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为什么都是杯具的底层民众?这和他“肩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敞明亮的地方去”的悲天悯人的大情怀紧密相关。他也可以写风花雪月,也可以玩鸳鸯蝴蝶,也可以矫情死呀活呀的爱,但他没有。即便论述文学的阶级性,谈到如何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他也爱憎分明,对底层人充满同情:“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没有顽强意志和特立独行品格者不能懂鲁迅。还是毛主席说得好:“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见硬就躲的软骨头哪里能体味到鲁迅“横站着”的英姿?损着别人的牙眼,还主张宽容,反对报复,鲁迅早已提醒我们,这样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感谢鲁迅。他以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深刻透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准确把脉,对域外优秀文化的合理“拿来”,建树了杂文的思想成就;又以其杰出的艺术天才使杂文这种文学样式放射出耀眼的光彩。鲁迅由此成为中国现代杂文的一面旗帜,杂文也由此成了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学品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6 什么人能读懂鲁迅 2019-02-18 2 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