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灯下漫笔

“女德班”真该休矣!

本文字数:1314

  □沈栖

记得一年前,辽宁省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开设的“女德班”,因为宣传诸如“穿得时尚暴露,等于叫人强奸”、“换男朋友会烂手,最终要锯掉”及所谓“婚姻四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决不离婚)的封建意识而被有关部门遣散。无独有偶,最近有媒体又曝光了温州一单位举办“女德班”,其“课件内容”大致是宣传“男人就是天,女人就是地”、“将来无论丈夫说什么,作为妻子都只能回答是、好、马上”、“作为女子就不应该往上走,最应该待在最底层”等等。曝光视频中还发现,不少大人还带着5—16周岁的孩子、拖着行李箱前来参加学习。

所谓“女德”,就是从女性道德的层面治理家庭和感情的思维,倘若家庭出现痛苦甚或不幸时,倾向于谴责女性的过失,而男性则无任何责任。以如此思维方式和内容来举办“女德班”,显然是赓续早已抛入历史垃圾堆的“男尊女卑”观念。

“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之一。以社会伦理视之,“男女平等”乃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平等”元素。在现代文明国度,无论是社会舞台,还是社会“细胞”(家庭)都必须遵循“男女平等”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平等”体现在政治平等、经济平等、就业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责任平等诸多方面,其最为根本的是人格平等。设若舍去了人格平等,其他方面的平等便犹如海市蜃楼。上述的两个“女德班”直接向“男女平等”的现代文明理念挑战,无疑是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倒退行为!令人担虑的是,温州的那个“女德班”参加学习的大人还带上了5—16周岁的孩子来浸润“男尊女卑”的荼毒,这些“零零后”新生代明明是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宠儿,在本该接受人工智能的年龄却走上了“人为愚己”的邪道,悲哉也夫!

前不久,公众尤其是女性死磕俞敏洪关于女性的错误言论,凸显了当下男女性别与社会发展已经孕育并形成了新的内涵,即:女性性别的自然属性正在被男女平等、男女和谐共处的社会属性所替代,那种“红颜祸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主内男主外”、“女性只是相夫教子”的思想观念已大为落伍。诸如“女德班”这样的封建落后思想的载体只能是逆时代潮流的一朵浪花,成不了气候。

然而,封建落后思想的回潮毕竟是一个不可讳避的社会命题。倘若我们将思路荡开些,就会发现,这一社会命题所指远非一个“女德班”。如孝道,子女孝敬父母理应是提倡的美德,同时也是成年人亟须恪守的法律意识,但是,现代的孝道却不能以《二十四孝图》为楷模。我们对《二十四孝图》不能不加甄别地全盘照搬,应有所扬弃,建设起符合现代社会的“以德治国”的当代孝悌文化——因为它是建立在尊重人性保障人格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基础之上,有利于提升全民族道德文化和政治文明水平。

近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在“齐鲁大讲堂”上这样谈当前的“国学热”:“‘尊孔’的时代过去了,‘批孔’的时代结束了,一个‘研孔’的时代到来了。国学既不要冷,也不要热,只要常态——它需要回归生命的常态。”像“女德班”这般戕害人性、贬损道德、荼毒社会的作派绝非“回归生命的常态”,真该休矣!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6 “女德班”真该休矣! 2019-02-18 2 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