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特派记者 陈颖婷 北京报道
新一代信息技术导致数据迅猛增长,对全球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产生重要影响。但大数据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小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聚焦数据安全问题,建议通过立法来保护数据信息这一“新时代的石油”。
数据保护亟待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被称为“新时代的石油”。
陈鸣波指出,由于数据的合法合规流动使用标准缺乏,高应用价值的数据无法安全合法地获取和流通,同时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爬虫、黑客攻击、非法交易等手段获取数据,不断侵害公民、企业、政府等社会各方的权利。目前我国相应的基础性法律仅有《网络安全法》,其中涉及大数据的条款仅从“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出发,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作出规定,但对于海量公共数据的脱敏使用缺乏具体标准界定,对于违法违规的数据使用亦没有明确标准说明。相关部门公正执法难度非常大,个人对于侵权申诉的渠道也难以获得。
同样为此担忧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数据安全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发展高质量的数字经济,需要加强对数据的安全保护。”张近东举例说,2018年9月1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中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受访者占85.2%。仅在2018年9月,就有企业被曝强制向用户调取通讯录等多项隐私权限;随后,某集团被曝有5亿条数据在“暗网”兜售……张近东建议,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改变目前数据安全领域的乱象。
建议修改《网络安全法》
针对上述问题,陈鸣波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议案,建议修改网络安全法,授权有关区域先行先试公共数据开放法制建设,为今后制定基础性法律奠定基础。同时,增加公共数据使用安全内容和法律责任内容,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对违法使用者予以相应的处罚,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营造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的公平法治环境。
据他透露,上海已累计向社会开放公共数据2000多项,覆盖经济、环境、教育、交通等公共管理12个重点领域,提供包括社会保险、就业、就医、城市安全等11个应用场景。目前,上海正在抓紧研究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地方性法规,已全面启动立法工作。
张近东则提交代表建议,建议加快制定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安全保护配套标准,构建防护技术体系,从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共享、删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同时,规范数据的采集、加工、流通和应用等全链条,制定数据使用标准和原则,提高全社会数据的利用效率。他认为,可以建立在政府监管下的地方政府大数据局,将政府数据和相关公共数据通过大数据局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开放。同时,通过立法保护企业的数据挖掘分析成果,引导企业开放对数据的探索结果,实现信息共享的市场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