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未成年人上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复杂的网络世界,内容良莠不齐,各种不适合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信息隐藏其中。未成年人辨别意识差,自控能力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甚至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干净”的网络空间,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儿童节来临之际,本期“域外之音”介绍了各国通过法律法规“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做法。
孩子是纯真的,同时又是好奇的。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很轻易地就能攫取到孩子们的注意力,各种网站、论坛、游戏、群里都有无数未成年人的身影闪现,在享受高速信息网络便利的同时,一不小心,就会掉入“黄暴”等不合时宜的陷阱中。于是,过滤不良信息成为了各国政府最常用的手段。
很多国家都针对儿童网络安全出台了众多的法律法规,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屏蔽不良信息。对于儿童接触网络的机构,诸如学校、图书馆等,运营商有责任通过过滤系统截断不良信息;对于家庭上网活动,则强调家长的责任,监护人必须切实起到监护作用,对不适合孩子的网络信息坚决予以隔断;而对于那些利用网络毒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则从严从重依法惩处,从源头上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各国尤其致力于防范色情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侵蚀,日美都有专门的法律防止未成年人接触到不恰当和有害的网络内容,同时通过娱乐软件的分级制度帮助家长更好地防止未成年人接触不健康的内容。
我国正在积极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加之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拟增设的“网络保护”章节,将来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有了基本法律框架。有了法律明晰的护航,才能为孩子们打造一片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
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