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禁毒视角

第一次接触艾滋病戒毒人员

本文字数:1116

  □胡梦影

人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咿呀学语,第一次独立行走,第一次外出求学,第一次择业就业……无数的第一次串成了我们的精彩人生。它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我们对未知的探索,更是我们值得纪念的美好回忆。我们正是走过了无数的“第一次”,才学会了勇敢迈出第一步,学会朝着每一轮新生的旭日昂首前行。

第一次的经历如夜空中的繁星,光辉而又繁多,随着时光的流转,岁月的变迁,不少这样的繁星正渐渐淡出我的记忆。然而2018年6月经历的“第一次”却会永远在我记忆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2018年6月,在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近三年的我接受领导安排,与一名早两年入所工作的师姐一起主管一个特殊的小组——艾滋病小组。虽然此前在大队也接触过艾滋病戒毒人员,但并不是戒毒人员的主管民警,也没有太多的思考。

对于艾滋病,我的印象还停留在课本上,我知道它的危害大,难以治愈,有三种传播途径,对待艾滋病患者不能歧视,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基于我认为艾滋病、艾滋病患者距离我很远。当我参加戒毒工作后,才发现戒毒人员正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在工作中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我真正走近艾滋病患者后,才发现怜悯也是另一种歧视,关怀、尊重和平等才是她们所需要的。

戒毒人员大多比较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这些表现在艾滋病戒毒人员中尤为突出,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没能从这个晴天霹雳中反应过来。

我知道对待艾滋病戒毒人员要更注意教育方式,但最初接触她们,我忽略了这一点,在对她们进行艾滋病教育过程中,我侧重于讲述吸毒与感染艾滋的关系、艾滋病的危害等,而忘了她们其实已经是艾滋病感染者。她们不愿面对现实,甚至抵触艾滋病这个词。对于这些已经深受其害的特殊人群,我应该给她们带去的是希望,是艾滋病治疗的方法和有关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让她们积极接受治疗,得到生的希望。

人与人之间相处,眼神很重要,有时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可能会伤害到他人。在我的组内,有两名艾滋病戒毒人员,年龄都不大,其中一名只有22岁。每次见到她们,我都会替她们感到惋惜,觉得她们很可怜,但这种怜悯的眼神正如一把利剑在刺伤着她们。虽不歧视,但这又与歧视何异?把她们当成患普通病症的戒毒人员看待,给予关怀的同时,更给予平等、尊重。

第一次带艾滋病这个特殊小组,第一次与艾滋病戒毒人员相处,第一次在艾滋病戒毒人员中开展教育活动,第一次处理艾滋病戒毒人员违纪事件……这个过程遇到过挫折,经历过失败,但正是这种挫折和失败激励着我一步步成长,一点点改变,我相信未来这一切都是一种宝贵经验和人生财富。

(作者为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禁毒视角 B04 第一次接触艾滋病戒毒人员 2019-05-31 2 2019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