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灯下漫笔

“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并非一劳永逸

本文字数:1217

  沈栖

一个城市倘若被国家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的殊荣,说明这座城市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度。但这一称号并非一劳永逸。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了山东聊城、山西大同、河南洛阳、陕西韩城、黑龙江哈尔滨等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的城市,并要求被点名的地方相关部门督促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抓紧制定整改方案,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否则,将提请国务院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它传递了一个重要讯息,即:“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并非一劳永逸,对其建设和保护永远在路上。

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它首先依凭于富有历史底蕴的历代建筑、街区、民宅、寺庙等,它们叙述着不可重复的故事,标示着无法重塑的形象。从这些“历史沉淀物”中,人们可以读到大量的当年政治、经济、伦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立体”知识,寻觅当年人们生产、生活、生态的诸多密码。如今,在强势的城市规划下,这些可读的对象不断遭到创伤、蹂躏,甚至被泯灭。上述通报批评的城市,或拆建古城进行房地产开发;或私搭乱建,拆真建假;或违反规划大拆大建,无序开发;或拆建破坏山水环境;或搬空居民后长期闲置。如此行为致使这些城市的文化遗存阙如,历史价值式微。倘若历代建筑、街区、民宅、寺庙一旦消失于“地理版图”,那么,城市的历史文化就将会断层,城市之“根”就将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版图”。

应该承认,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尚未妥善解决,虽说某些地方官员高喊着“保护文化遗产”,却不尊重文物和规划部门的意见,不尊重文物保护原则和规律,使得颇有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的街区,少了历史传承,多了现代建筑,少了烟火气,多了铜臭味。尤其是在“开发文化旅游,提振经济实力”的招幌下,某些城市与“历史文化”渐行渐远,反成了光图眼前利益的“摇钱树”。笔者近读日本学者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一书,体悟到日本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是如何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战后日本走的是一条重视经济的道路,1968,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已排到了第二位。在大拆大建的现代化开发过程中,城市不仅出现了严重的公害,那些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建筑、街区也濒临被拆毁的危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从政府到市民,持续兴起保存历史文化街区的运动。以小樽、近江八幡、伊势崎为代表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体现着居民对家园的集体记忆以及对故乡的美好想像,它不仅使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风貌得以完好保存和开发,让传统街区重新焕发魅力,而且使日本从片面追求经济、追求高效的时代过渡到重视历史传统和人文景观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凤凰般浴火重生的城市旧貌新颜,变得越来越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历史文化名城”的当政者尤当如此,亟需从宏观到微观提升规划协同性、前瞻性,且保证严格实施,切莫奢图一时“政绩”而成为历史的罪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6 “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并非一劳永逸 2019-06-24 2 2019年06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