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周末博客

离开了网络数据,他们是谁?

本文字数:1015

  徐荔

这个夏天很热闹,那边《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里有关年轻演员们的讨论还在继续,这边《亲爱的,热爱的》里“韩商言”又刷爆朋友圈,成了诸多女生的“现男友”,紧随而来的《九州缥缈录》《全职高手》因为参演阵容中不乏“鲜肉”“小花”也稳稳占据微博热搜榜。粉丝们很忙,忙着追剧、做宣传,还要时刻注意防范恶意评论,保护自家爱豆。当然,最轰轰烈烈的还数周杰伦粉丝与蔡徐坤粉丝的“大战”,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打榜”惊动了多家官方媒体报道、评论。于是,关于“追星”的话题也不知第多少次地引发大家讨论。

追求美好的人、事物是一种本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讨伐“追星”不是反对“喜欢”这件事,而是希望被追逐的对象是真正美好的、值得的人,同时不希望过度沉迷某个人或事而影响了正常生活。

网络时代将一切都放大了,也将有的人的视野变小了。以演艺明星而言,过去观众是通过作品认识他们,或许你能叫出他们演过的角色名字,哼出他们唱过的歌,但未必叫得出艺人的名字。真正能留下来让大家记住的,是长时间有佳作的人。实打实的专辑销量、电视剧收视率、电影票房成了最好的见证。当然,这或许也和当年喜欢他们的人长大了,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掌握了话语权有关。

而现在,由于网络的出现,大家的选择更多了,一个综艺、一部剧可以迅速带火几个名字,但要在水平相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长时间聚拢人气还是需要经营的。

实体经济的衰败让“红”的标准出现了变化,艺人除了靠作品说话,还需要有话题、数据,以此才能证明艺人是有影响力的,才可以吸引品牌商、投资者关注。于是就有了“流量艺人”一说。谁来干这事儿?除了买数据和水军外,急于证明爱豆有多优秀的粉丝当然成了“第一劳动力”。虽然不少艺人强调请粉丝多关注作品,但依旧有大量经纪公司明示、暗示粉丝刷话题、炒热度、刷数据,让各大网络平台满是自家艺人的名字。久而久之,网上数据是否漂亮成了他们眼中唯一的衡量标准。

有些新生代艺人常年占据热搜话题、出现在各个广告中,不少APP的开屏画面也是他们,艺人的名字比作品更响亮。可离开网络数据,他们是谁?

有网友说:“我们这一代中有的人误导了下一代,我们见过真实,却靠虚假赚钱,他们看惯了虚假,以为那才是真实。”

未来还会有各种类型的新“爱豆”出现,追星、粉丝经济依旧会存在,要说服粉丝们拓宽眼界,离开网络看看真实的世界,除了日常的引导,或许整个行业环境也该动动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周末博客 B03 离开了网络数据,他们是谁? 2019-07-26 2 2019年07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