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天
一位民谣歌手曾在歌词中写道:“有一天我又梦见,那个装满乐器的教室。你还站在门口,一脸羞涩的表情。”
每次听到这,我都会想起自己高中时的音乐课,和当时的音乐老师。
音乐教室设在学校一幢上世纪80年代的老楼里。阳光透过绿树掩映,透过有些泛糊的老旧玻璃,照亮斑驳的油漆,投射在我的记忆里。我也分不清,这颜色是属于十多年前那些明媚的午后,还是老照片般旧时光的昏黄。
那时,我们的音乐是周杰伦。那时MP3比较常用,但使用CD播放器、MD的同学,则更能给人一种专业和精致感。一人分享一支耳线,聚精会神听着被大人们视为“口齿不清”的音乐,是课余和晚自习的常态。
但音乐老师不太喜欢周杰伦。他是70后人士,当年还是个30岁上下的大小伙。除了教授我们常规的乐理以及莫扎特等古典音乐知识外,他最喜欢在拓展内容里“夹带私货”,向我们介绍BEYOND、X-JAPAN等。
对于我们1987、1988年出生的学生来说,这些老牌音乐人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X-JAPAN,在我们看来,那种华丽高亢的音乐风格,近似女性的夸张长发,是非常违和的。然而听老师一本正经又压抑着推崇之情的介绍,听闻他们是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红极一时的乐队,我们也“不明觉厉”起来。
直到数年后的大学,随着网络的普及,云音乐软件的使用,我们开始爆炸式地增长对多元音乐的了解,我才知道,当年音乐老师为我们打开了怎样一扇音乐之窗。
联想到近期,周杰伦和我们也终于成了“夕阳红”,要与那些不识周杰伦、追捧蔡徐坤的孩子们“打榜”竞争。当年的“哼哼哈伊”“口齿不清”,终于成了被权威媒体称赞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音乐品格”;而被调侃、不屑的流行文化,又换成了新一届的蔡徐坤等等。
我觉得,谁都有年轻的时代。流行文化在诞生之初,也常有被人质疑、讽刺的经历——如果“蔡徐坤们”称得上是一种流行文化的话。但对于经典的尊重,靠孩子们自己或许不能自发自觉,但学校教育应当担起一定的责任。我有时想起高中音乐老师,觉得他虽然只教一门副课,但也尽到了一名教师的责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