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金玉良言

毁手机剪短发,“最严校规”实为教育暴力

本文字数:903

资料图片

  □汪昌莲

“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一经发现立即摔坏或抛入水桶;不允许学生穿奇装异服,发辫不得超过21厘米,一经发现,立即劝其剪短”。近日,山西范亭中学出台的“学生管理十不准”规定引发社会关注。对此,校方表示,这些措施学生认同,将会长期执行。(8月29日中国新闻网)

出于品德教育和高考升学率的需要,学校出台一些规定,去规范学生的行为,本无可厚非。如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允许学生穿奇装异服等,其初衷显然是充满善意的。但规定太多,管得太死,对学生的成长未必是好事。特别是,诸如毁手机、剪短发之类,侵犯学生财产权和个性自由的雷人校规,明显越过了学校教育的边界——肆无忌惮的教育权力,竟然入侵到了学生的私权领域。这对学生不是一种教导,而是一种伤害。

不可否认,如今雷人校规频现。比如,在一些学校,生日不能跟同学过,男女生不能一对一独处,甚至周末不准看湖南卫视等,这些奇葩校规的横空出世,暴露出了学校陷入了诲淫诲盗的教育误区,把学生的不少正常的行为,都会联想出最坏最可怕的结果来。显然,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方式,非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反而侵犯了学生的私权。

其实,校规也并非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学校岂能滥用。特别是,各地雷人校规频现,暴露出一些学校已经患上了“校规依赖症”。可见,懒政的教育思维,已深入某些施教者的骨髓。然而,当教育权渐渐异化为管制权,触及到的以下两处“要害”时,也让学生“伤不起”:关于品德教育与人身自由的边界,关于教育权力与学生私权的博弈。可见,毁手机、剪短发等“最严校规”,也是一种教育暴力,当引起教育部门及学校警醒与反思。

事实上,暴力教育方式频现,既是教育管理者的一种急功近利,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焦虑。面对部分学生的手机依赖及不良生活方式,只有无能的学校教育,才会选择暴力教育方式。如何消除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及不良生活方式,乃是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当引起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警觉,并从体制和方法上寻求破解之策。在此,奉劝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们,别再采用毁手机、剪短发之类的暴力教育方式,去恣意践踏学生的合法权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毁手机剪短发,“最严校规”实为教育暴力 2019-09-03 2 2019年09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