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余墨谈屑

叔孙通的智慧

本文字数:1206

  □王俊良

成语“何足挂齿”,原为“不值得挂在嘴上”,与“区区小事”一词并用,词意立马豪气干云。《史记》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造反,秦二世问计于众儒。说真话的儒生,进了监狱;叔孙通扯谎“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齿牙间哉”?获赏“帛二十匹”,并“拜为博士”且名垂青史。

叔孙通“阿上自保,负众欺君”的智慧,司马迁称其能因时而变,是为大义不拘小节的“汉家儒宗”;司马光则指其制礼,为逞一时之功,意在“依世、谐俗、取宠”。按儒家纲常论,叔孙通欺君罔上、轻于去就诸行,“纲”无以举,目无以张。

有一点不容忽视,叔孙通刚经历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淬火,接着又经历赵高“指鹿为马”的洗礼。这种情况下,能活命已属万幸,焉敢奢谈伦理  “纲常”?况且,此时之“儒”,尚未进入国家层面,纯属“学术”主张。后人指责叔孙通,是拿董仲舒“丰富和发展”之“儒”的尺子,量秦末之“儒”的短长。

叔孙通最为人病垢,是先事秦,后事项羽叔侄,最后事汉王。不合“一臣不事二主”之道,与“忠信”、“礼义”相悖。司马迁谈到这一问题,赞其“大智若拙,道固委蛇”!司马光却态度相左,对叔孙通为刘邦制礼,咒为“徒窃礼之糠秕”!苏东坡公正,有别于两司马,认为“叔孙通制礼,虽不能如三代,然亦因时施宜,有补于世者”。

宋祁《咏叔孙通》云:“马上成功不喜文,叔孙绵蕞擅经纶。诸生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诗中褒奖的叔孙通,制礼过程并不快乐。叔孙通曲阜行,被讥为“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鲁儒不与合作,“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去矣,无污我!”

叔孙通无奈,说“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刘邦懂叔孙通,“遂与所微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恰好,“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贺”,“制礼”得以演示。文臣武将,次序井然,刘邦感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此时的刘邦,与《大风歌》时心境相同。其理解叔孙通,在“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史载,叔孙通弟子,终于和叔孙通一起,见证了昔日叔孙通预言,“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鮭乎?故先言斩将举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可见,叔孙通并非“得志便猖狂”式人物。司马光将叔孙通制礼,定性“小器”,实属浅见。群雄逐鹿中,生存成要务,发展须智慧。“大器”,不是“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之“寻章摘句”;亦非“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  “纸上谈兵”!况且,“小器”是道德层面,属于格局;叔孙通“制礼”是制度层面,归于体制。

很明显,司马光是用道德苛求古人。原因,在没有站在叔孙通的角度,体悟其弹掉一身坑灰,重新出发的艰难。况且,在秦末群雄逐鹿的刀光剑影中,演绎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的人生,需要超乎常人的应变能力,更需要超乎常人的生存智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叔孙通的智慧 2019-09-03 2 2019年09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