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并非闲话

汉字简化与城乡改造

本文字数:1518

  □吴营洲

汉字简化与城乡改造,貌似风马牛,但是细细想来,却也有相通处,诸如,都在被人诟病。

对汉字简化的诟病,我想凡是读书人都会有所耳闻。认为简化字让传统汉字变得支离破碎、缺胳膊少腿了。并认为依旧使用繁体字的港台地区,才承继了中华民族的文脉。甚至有港台艺人在微博上慨叹:“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

不仅如此,还有好事者杜撰段子来调侃汉字简化:“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可巧的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贼还是贼!”

当然,也有好事者反唇相讥,认为简化后的汉字:“护用手,爱有友,灶生火,显明明,龟有甲,笔有毛,宝有玉,众有人,网像形,灭无需水,呼吁有口,号非虎啸,体制为人也是为本,战为占有不宜单人,昼乃日出一尺高,虫不是越来越多是越少越好,而佛还为佛,神还为神,信还为信,仁还为仁,善还为善,美还为美,福还为福,喜还为喜。”

究竟谁是谁非,估计很难论定。这属公说婆说,任由其说吧。然而就我而言,我是支持并认同汉字简化的。道理无需多讲,若说繁体字是中华民族的正脉需要秉持,你咋不想想甲骨文、秦小篆等等呢。若让现今的国人都右手持把刻刀,左手按块龟甲,低着个头一笔一划地刻,虽有仪式感,然而,现实吗?

对城乡改造的诟病,我想任何一个国人都已听出耳茧了。尤为令人痛恨或痛心的,是某些官员为了自己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对千百年来所自然形成的商铺、民宅等等进行的大拆大建,乃至强拆乱建。老北京的城市改造恐是不便多说什么的,但我想,总会有人能在夜深人静时听到梁思成的那声泣血长叹:“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现在的城市——几乎所有的城市——与三四十年前相比,都已是大变其样了!然而,都变成什么样了?或已都变成了千人一面的高楼林立而道路拥堵了。据称,有人不无偏激地调侃道:“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你们终于把城市建设得人嫌鬼厌了!”

然而就我而言,我是支持并认同城乡改造的。北京的四合院固然好,宽敞,豁亮,冬暖夏凉,花木葳蕤,但是这样的四合院普通的民众有资格、有能力住上吗?甚或连进院看看都难!普通的民众只能挤在大杂院里。大杂院是种什么情形,即便是没有住过的人仅仅是单凭想象也是能想出个七七八八的。没有空调,没有暖气,没有下水道,各家各户皆是窗户对着窗户门对着门,几乎没有丝毫的个人空间。但凡有点办法,估计谁也不愿意在这等环境中终其一生。常听人说,要保护旧民居,其理由非常的高大上:“在传统村落里,有我们的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有民族的终极价值观,有民族的DNA和特有的审美,有我们丰富多样的文化创造”,可而今,“我国每天都有近百个自然村在消失”。然而我总觉得,说这话的人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并不是生活在旧民居或小村落里的。请问:你住在具有各种现代化设施的高楼大厦里,却让别人住在旧民居或小村落里繁衍生息,仅仅成为你眼里的一道风景,或供你闲暇时游乐、观光的一个去处,厚道吗?我曾有缘去过一次大凉山的某个小山村,那里不通汽车,进村得走十几个钟头的山路。然而当我站在村头举目眺望时,依稀见更高更远的白云深处,竟还有零零散散的村舍。听当地村民讲,在某个山腰处,仅仅有三户人家,但政府为了让他们用上电,不惜在大山间栽了十几根高压电杆,还是用飞机吊装的。这是多大的代价啊!若是让这些山民搬下山来,或是让这些村落消失,不是更为合情合理吗?

其实在我看来,汉字简化与城乡改造,貌似风马牛,但是细细想来,却也有相通处,诸如,都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汉字简化与城乡改造 2019-09-23 2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