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法官手记

读《蒹葭》

本文字数:870

  □詹文沁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篇》,是《诗经》中最广为流传的一篇佳作,虽经历史更迭,时代变迁,但文人骚客每每谈及此篇,仍有无数胸怀感发。

这首诗采用了复沓的手法,在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仅在句子之间更换了数字,便使得全诗层次分明,在时间上由早及晚,空间上由远及近,给读者以一种延绵悠长的纵深感和画面感。

有人说,《蒹葭》是一首不折不扣的爱情诗,是诗人为了追求心中思慕之人却不可得而作。

从文意上来看,确是如此,诗中的那个伊人,便是诗人求而不得的爱恋对象。诗人为了寻他,不惜跋山涉水,于晨曦旦暮之间穿越湍急的河流,即使逆流滚滚,也不停下追寻的脚步,待到近时,伊人飘飘窈窈,却仍似在水的中央。也就是说,无论诗人如何追赶,伊人总是若即若离,目光可及,伸手却无法触碰。

还有人说,《蒹葭》是一篇抒发政治抱负的言志诗,诗人是用它来讥讽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蒹葭》创作于春秋时期的秦初。秦国,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其地“迫近戎北”,民风粗犷。然而《蒹葭》从行文到潜词皆走的是凄婉缠绵之风,怕是诗人借爱而不得之名,实则言其不得志之意。

这两种理解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如今再想去探寻诗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已是徒劳。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千百人读诗,便有千百种不同的理解。诗可以言志,亦可以抒情,如何看一首诗,便是如何看待你的人生。笔者以为,不必将这诗中的伊人具像化,他可以是美人,可以是抱负,可以是一份心仪的工作,也可以是一件漂亮的衣服。人生,就是不断追寻着“伊人”的过程。我们追求爱情,但爱情不会在两人相爱之时终止,追求爱情的脚步可以跨越生死,所以有了“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们追求理想,但理想之路永无止境,像是不停地往更高处攀登,所以有了“生命不死,理想不灭”。王国维曾说过,人生第三境界,便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何尝未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真道是,所谓伊人在何方?却看心中茫茫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读《蒹葭》 2019-09-23 2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