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读者呼声

人脸识别第一案,这不是小题大做

本文字数:886

  □黄齐超

今年7月,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引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年卡使用者的入园检票。他们向所有的年卡用户发送一条信息:指纹识别取消,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请尽快前往年卡中心注册。作为年卡用户之一的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对采集人脸信息的安全性、合法性、隐私性表示怀疑,万一信息泄露谁能负责?10月28日,郭兵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11月1日,法院决定立案受理此案。(11月3日澎湃新闻)

在5G技术尚未商用之前,刷脸技术已经相当普及,比如单位考勤要刷脸,比如ATM机取款刷脸,比如刷脸进入火车站等等。今后,会有更多的部门、企业、商家要采集脸部信息。可是,我们需要知道,那些打着便利旗号的人脸识别,是否真有必要?现实中,很多商家剥夺了顾客的选择权,脸部信息成了跳不过的必选项,顾客没有说“不”的权利,只能默许商家采集自己的脸部信息。就此而言,公众有权知道商家采集脸部信息的必要性、合法性。

其实,较之于人脸识别的必要性,我们更在乎它的安全性。公民的脸部数据是一个重要的个人隐私,与脸部信息捆绑的还有姓名、住址、手机号码等重要信息。所以,采集方一旦不能妥善保管,泄露出去,被不法分子用于违法犯罪,后果不堪设想。

互联网时代,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一大焦点。人脸识别的普遍应用,无疑又对信息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可是,就目前的信息保护和法规而言,能否为公众的脸部信息保护提供可靠的防火墙?个人信息的采集边界在哪?个人信息泛滥式采集和隐私保护的滞后性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同步解决,便利的人脸识别才能让公众更舒心,更安心。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向郭兵教授妥协,同意为一些不想“被刷脸”年卡用户保留传统验票方式,这当然是可赞之举。可是,它并不能代表该动物乐园采集用户脸部信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没有很好地消弭公众对个人隐私的担忧。安全先于便利,这起郭兵教授代表消费者起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不是哗众取宠博取眼球,而是在纷繁芜杂的网络新时代,再次敲响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其积极意义不容小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3 人脸识别第一案,这不是小题大做 2019-11-05 2 2019年1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