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权威曝光

抽查10多户新厕竟无一使用

农村改厕岂能“为改而改”

本文字数:3141

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村民的杂物间

化粪池内明显变形的隔板

  记者近日跟随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现场检查发现,一些村镇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不好用、不能用,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摆设”。厕所革命中出现的“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问题,亟待解决。

抽查10多户 竟无一使用

“感谢政府给我们修厕所,但是好事没办好。”安徽省肥东县石塘镇红光社区居民柳绍应说。去年政府给村民新建了厕所,在房后建了化粪池;但是,新厕建好后,他一次也没用过。

日前,记者跟随第九检查组在肥东县随机走访,在石塘镇红光社区抽查了10多家去年完成改厕的农户,发现没有一户厕所正常使用。

有村民反映,新厕所没接通自来水,每次上厕所,都要用水瓢舀水冲,大便很难冲干净,觉得很麻烦。

面对检查组暗访发现的问题,镇村干部起初表示不知情。检查组带着镇村干部再次进村入户,现场抽查。连续抽查的多个农户,依然没有一户的新厕所正常使用。

检查组发现,在抽查的10多户村民家中,每个厕所都有质量问题,有的是出粪口损毁,有的是3个粪格之间的隔板变形,其中粪格串水、雨水渗漏进入化粪池等最为普遍。

检查组还发现,红光社区没有建立卫生厕所管护机制,大量化粪池检查口被水泥封死,需要用锤子敲开混凝土,才能勉强打开,普通家庭日常使用时很难开启。同时,这也说明化粪池建成以来从未清掏过。

记者从肥东县委县政府获悉,今年上半年,肥东县在全县范围开展改厕工作摸排,发现大约有20%的改厕户存在闲置不用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开展整改。对检查组暗访发现的问题,肥东县表示将认真剖析原因,进行彻查整改。

“厕所改造是上边要求的,应付过去就妥啦”

第十一检查组赴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通许县、尉氏县等地明察暗访发现,一些地方厕所改造缺乏科学指导,人员缺乏相关资质,刚改的新厕就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尉氏县庄头镇鸡王村王小枪家今年进行了厕所改造,然而三格式黑色化粪桶已被挖出,丢弃于村头的荒地里。他家重新修了水泥化粪池。王小枪的妻子对检查组介绍,厕改后没多久发现设施出了问题,却找不到人管,所以又拆了,重修了厕所。

祥符区陈留镇二里寨村党支部书记霍传群介绍,村里从今年春节开始进行改厕,目前已完成100户左右。今年一场大雨让不少改厕后埋在地下的化粪桶漂了起来,约有四五十户。村民说,化粪桶之所以雨后漂起来,是因为安装不专业——负责安装的是村委会找的本村人。

在通许县大岗李乡小岗郭村郭治勤家,检查组发现他家改造后的户厕厕室内高低不平,地基不牢,人站到便池上摇摇晃晃;而且水冲压力器压力太小,水冲成摆设,便池易堵,得靠棍子捅。

检查组随即来到通许县大岗李乡乡政府了解当地农户的具体改厕情况,有关负责人提供给检查组的改厕总户数是735户,但是在核查中,检查组发现电脑底账上显示的改厕总户数为326户,而纸质材料更是不足百户。当地政府多名工作人员再三核对也难以说明改厕数量。提供给检查组的村民厕改登记表中,除了开始几份,大多数仅封皮有简单信息,翻开全是空白。

针对部分农户改厕存在的质量问题,有村干部告诉检查组,厕所改造是上边要求的,应付过去就妥啦;对贫困户“六改一增”中的改厕,好赖改改就行了。

检查组还发现,部分农村改厕推进速度快,但由于使用成本较高,让改厕这项惠民工程变成了群众的烦心事。

紧挨村委会的一户居民把化粪桶挖出来丢弃了。有村民告诉检查组,村里好多人都挖出来了,因为化粪桶抽粪一次要30元,她家一个月抽了3次;与旱厕相比,费钱费事。

加强质量监管 防止“建而不用”

“‘建而不用’的现象并非只是在安徽发生,在其他多个省份也有。”第九检查组成员中的厕改技术专家说,他曾经作为农业农村部改厕技术服务团的成员,前往山东、甘肃、河南、天津等多个省份调研,发现“建而不用”问题较为普遍。这个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着农村厕所革命的成败。

对于在河南省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新厕没法用、用不上等问题,第十一检查组认为,要对已经完成改造的农村户厕逐户排查,认真摸查整改。同时,还要在摸清农户实际需求基础上,分类施策,精准施工,精细服务,保质保量,让群众满意。

检查组建议,不能将改厕只作为政府的任务单向推进,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愿改就改,不愿改就不改。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严格的质量把关机制,从产品设备质量到施工质量,建立全流程的选购、监督和验收把关制度,确保新改厕所好用、管用。在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探索后期维护的长效机制,真正解决“建而不用”问题。

多位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改厕要根据不同区域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采取适宜的改厕模式,防止生搬硬套、搞“一刀切”。

厕所里也有形式主义  改厕不能“一改了之”

据新华视点报道,记者近日跟随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现场检查发现,一些村镇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或者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因为没有考虑冲水问题,不好用、不能用,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摆设”。“厕所革命中出现的“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问题,亟待解决。

2019年,中央财政投入70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中央预算内投资3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厕改,中央可谓下了大决心,也花了大力气。但记者调查发现的情况令人惊诧:在一些完成厕改的地区,抽查了10多户,竟无一户使用新厕所。

农民不用新厕所无非是两种情况:“建而不用”和“想用不能用”。建而不用,一方面是不符合农民的需求,建造前没有做足充分的民众调研,了解农民的意愿。另外一方面,缺乏因地制宜,未采取合适的改厕模式。想用不能用,说明了质量存在问题。在建造前没有建立全面的监管制度,导致部分工程偷工减料,变成“面子工程”。

“好政策”变成农民的“烦恼”,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厕改在基层落实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未像中央要求那样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而是一味求快,搞一刀切,甚至出现虚报数据的情况。

这使得基层在落实时,面临人、权、财的掣肘,厕所建设只能“缺斤短两”。地方政府在对基层考核时,不能老是以任务完成与否作为考核指标,要一一落实怎么建,建多少,配套什么,费用如何解决,维护机制怎么建立,群众同不同意建等一个个具体问题。否则,条件不具备,只拿是否完成多少改厕指标来问责基层,官僚主义十足,基层也只能用形式主义来对付。

为群众办事一定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参与到建设的过程中。厕改,关系千家万户,具体实施阶段应该由村民自己决定。毕竟厕所为村民自家所用,村民满意才会用,才会落到实处。如果政府一味地大包大揽,农民自己没有发言权,新厕所不仅会出现不适用、不好用的问题,而且会出现偷工减料、质量差的弊端。

小小厕所,要建好并不容易。正如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所说,改厕要根据不同区域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采取适宜的改厕模式,防止生搬硬套、搞“一刀切”。厕所革命既然是惠民工程,就要真正惠及民众,而不是为应付上级要求,脱离实际做表面功夫,最终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还耗费巨大人力物力。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时候,真的是需要多花心思的,考虑到如何才能更好的服务,这样的为民工程才经得起百姓考验,同时也能让老百姓,切实地体会到政府的温暖。

厕改是一场革命,是革命就不会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漫长过程。只有真正搞清楚群众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希望什么,我们的工作才有针对性。在推进农村厕改时,我们一定要摒弃政绩思维和形式主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落实政策,倾听基层声音,了解百姓需求,让这一政策真正成为为民而改,建后能用的好工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权威曝光 B03 农村改厕岂能“为改而改” 2019-12-10 2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