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私人相册

难忘那份油印小报

本文字数:1115

  石路

我18岁刚入伍,便来到一座著名的红色山区。一天中午,干部战士们走进营区坡上的食堂围坐就餐。席间,有位战士偷偷地抹眼泪,班长上前招呼他。一问,原来是想家了。刚到军营,自然有点不适应,我也是。饭毕,我去一隅水池边洗碗。当我正欲离开时,不经意间抬头往大门边墙上一看,一张醒目的创刊号《银线报》赫然于眼前。

从没见过这样的报纸。我忙走近细瞧:这是一张二开四版的油印小报,每版相当于一张8K纸,由部队政治处宣传股编印,每月一期。木刻红色“银线报”三字,不知是哪位书法家所写?遒劲有力,舒展潇洒。头版有篇发刊词这样写道:我们架着银线,跋涉在崇山峻岭,风雨兼程,只为那绿色的音符不停地跳跃……我们是国防的千里眼、顺风耳……。在头版左下方,还有一则征文启事,欢迎战士们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倾注于笔端,向本报投稿。

当天下午,连队安排自习。我看完载波业务书后,便在房间写征文。战士们什么时候最想家?这个直白标题,浮现于眼前。我边想、边写,想家的思绪,让我顿生感触……生病时候最想家、委屈时候最想家、寂寞时候最想家、过节时候最想家、战友间聊起故乡时候最想家,我一下子思量出六七个“最想家时”,眼眶已湿润。拙稿草就,我交给了连部文书寄出。

这时,我就盼望着下月早点到,看看那份小报上有否我“大作”。终于有一天,新一期小报来了。我如同发现心中的目标一般,快步上前查看,在一版右下方,果然刊登了我这篇800多字的拙稿,它也是我的处女作。

几个月后,我凭此征文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本绿色封面汉语成语词典,扉页上有《银线报》篆刻大红印章。现在,它还是我案头经常查阅的工具书。因使用年代久了,有些纸张已破败。

至此,我开始萌生写作念头。虽然读高中时,老师常叫我们看鲁迅、老舍、朱自清等名家范文,但我就是无甚兴趣,见到写作文便头疼,落笔似“蜗牛爬行”,慢极了,一节课也蹦跶不出多少字。课后,待交作文时,便胡乱地添上几行字应付罢了。可眼下,我已然喜欢上它了。于是,小报上也就经常有我的稿子。

主编是我部队“一支笔”,名叫方忠,宣传股长。他常有大作在军区《人民前线》报上发表。有了身边老师,我便常打电话或写信向他讨教。我第一篇变成铅字文章,就是篇评论——《军营应大力推广普通话》,1984年在昆明《语言美》报上发表。

每年底,《银线报》要评选写稿积极分子,我都名列其中。后来,方股长调走了,把我推荐给《银线报》。这是我学习锻炼的好机会。

今天,我一直延续着这爱好。30多年了,每当一次次伏案写稿或看到报上发表自己文章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一幕幕提笔“跋涉”的镜头,想起给我诸多历练、帮助和寄托的那份油印小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6 难忘那份油印小报 2019-12-16 2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