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庭审

股权“被转让”?称非本人签名诉至法院

法院两次启动司法鉴定辨真假

本文字数:608

  □记者  王川  通讯员  胡明冬

本报讯  张先生声称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名下股权“被转让”,转让协议签名为假冒,于是诉至宝山区人民法院。宝山法院先后两次启动司法鉴定,最终作出判决:协议签名就是张先生本人所写,驳回诉请。

2002年,张先生与金某共同受让了宝山某工程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张先生称,2004年2月,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金某制作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并假冒其签名,将他的20%股权转让给了陆某,直至自己2015年在查询该工程公司内档时才发现自己股权“被转让”的情况。张先生表示,股权转让协议上“张先生”签名并非自己所签益,于是将陆某作为被告,金某作为第三人诉至宝山法院,请求判令上述股权转让协议无效。

经原被告双方同意,法院依法启动司法鉴定程序。

经鉴定,股权转让协议落款处“张先生”签名字迹与样本字迹在运笔动作、连笔方式、搭配比例关系等特征上存在诸多差异点,综合评断“张先生”签名字迹非张先生书写。

鉴定意见书作出后,被告陆某不予认可,申请重新鉴定。法院启动了第二次鉴定。法院此次还将多份张先生确认签名真实性的材料一并送去鉴定。由于检材的丰富性,鉴定机构出具的第二次鉴定意见与第一次鉴定意见不同,认为股权转让协议上的“张先生”签名就是张先生本人所写。

最终,法院采纳了第二次鉴定意见,判决驳回了原告张先生的诉讼请求。判决后,张先生不服提出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庭审 A07 股权“被转让”?称非本人签名诉至法院 2019-12-16 2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