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庭审

“四猎头”互换2.4万公民个人信息

4名被告人均被判处有期徒刑

本文字数:869

  □见习记者  张叶荷

通讯员  童画

本报讯  日前,由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起诉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宣判,4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1个月到1年2个月不等,均处罚金2000元。

与以往此类案件不尽相同的是,他们四人并不完全属于“一方出售信息,一方花钱购买”的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模式,更多是出于一种“互帮互助”心理,互相交换自己手上的“资源”,即他们同属于猎头行业,为了能更多地掌握各类公司的人员信息以便“开展工作”,因而动起了歪脑筋。

本案的4名被告人林某、周某、甄某、李某均从事猎头工作,而他们犯案的动机则是为了掌握更多员工个人信息。同行之间“互换资源”成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例如,林某从他处获取某公司员工资料文件包“XXX简历list”,包括员工姓名、电话、性别、年龄、学历、职级职位等详尽的信息。当得知同行周某也需要时,便转手发给他,周某也会以自己电脑里保存的一些公民个人信息作为回报。周某通过其他平台认识了甄某,于是又会将“XXX简历list”与甄某手中的公民个人信息交换。虽然他们之间偶尔也会通过“发红包”表示感谢,但更多的还是以交换彼此手中的公民个人信息为主。

2019年6月,警方根据线索分别在上海嘉定、深圳、北京、山东将四人抓获。经查,本案涉案信息为2.4万某企业员工姓名、电话号码等内容的公民个人信息。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业务”,也没有明显的买卖行为并直接获利,就可以肆意用各种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了吗?嘉定检察院认为,在本案中,虽然没有明确(明显)的出售盈利行为,但“互换资源”的行为也属于法律中明文规定的“非法提供”“非法获取”的行为,同样触犯刑法。目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依然处于高发态势,甚至逐步与电信诈骗、绑架勒索等高危犯罪呈合流态势,社会危害更加严重。除了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之外,加强民众的法治意识亦十分重要,老百姓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警惕性以及反诈骗意识,而那些因为职业关系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业也应加强管理,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庭审 A07 “四猎头”互换2.4万公民个人信息 2020-05-20 2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