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
回顾古今中外思想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那些在人类心灵上打上深刻印记、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文章或著述,无不文质俱佳、形神俱美,绚丽文采成为这些传世经典的重要标配。
《论语》析事明义、陈理设教,其语言有着格律诗般的韵味;《庄子》意蕴深湛,饱含哲理,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卢梭的理论著述厚重弥实,而其表述却像优美的散文;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虽然繁复深邃,却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文学气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思想深彻高迈而文字俊逸畅达;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诸多指点江山的著作既有大江东去、气势磅礴的雄奇豪放,又有小桥流水、娓娓道来的洒脱飘逸;一代伟人邓小平许多经邦济世之文章,短小精悍,朴实简练,体现出一种一语见地的深刻、一种高屋建瓴的研判。
没有文采的文章缺乏可读性,无法吸引人,更难以流布后世。但文采毕竟只是形式或手段,就更深层更本质而言,绚丽文采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融汇和完美统一。
无论写诗还是作文,都是“为情而造文也”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一切有生命力的经典著述,其内容都是丰赡卓异的,其形式应都是风姿绰约的。早在1842年马克思针对风起云涌的欧洲工人运动明确地指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必将产生绚烂夺目的理论和文化,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经典作家们的煌煌巨著,大都堪称思想精深、观点卓异、语言精美的文本典范。譬如《资本论》虽然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多国文字,但其语言闪光文采斑斓,思想远播天下泽被后人。再比如大革命失败后,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深入湘赣农村调研农民运动情况,用形象、生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写就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至今读来依然感到宛如清风徐来,引人入胜。特别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写于茅坪八角楼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用诗一样的语言满怀激情地状绘:“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轩昂的气势和激扬的文字,使人们充分领略和深彻体会到一代伟人对革命高超即将来临的畅想和预言中所蕴含的无穷魅力,正是这种畅想和预言给革命处于低谷时的红军将士以莫大鼓动和强力激发。毛泽东深入浅出、言近旨远的语言艺术,是一种精神的灌注,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是一种人文气息的张扬,更是一种高蹈澄澈的人生境界。
包括马克思、毛泽东在内的古今中外的很多政治伟人和文化名人,他们的诗文著述和理论著作,不仅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而且语言华丽文采斐然,尤其是文字表述似行云流水,不刻意雕琢,无斧凿痕迹,即便引经据典,亦浑然天成。相形之下,当下一些理论文章不是高深莫测就是枯燥乏味,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和魅力。有的干部对经典作家著作知之甚少,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研习不多,说起话来呆板单调、索然无味;写起文章来空话套话、言之无物,这与新时代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很不相称。理论文章不同于学术著作,它不是供同行专家们参看借鉴的,而是写给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研读的。因此,语言是否津津有味,文字是否绚丽多彩,不光涉及理论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而且涉及到理论传播效果的高低好坏。腹有诗书气自华。近年来,饱读中华典籍、谙熟世界名著的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多种场合演讲中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而且反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增强文化素养,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和表情达意能力,以清新的笔触、饱满的激情、优美的文字,不断书写新时代的华美篇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