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权威曝光

玩噱头,赌概率,欺诈营销……

公考培训到底有多少“坑”

本文字数:3999

资料图片

  今年,为缓解就业压力,不少省份公务员招考增加了招录职数,公考报考一时火热。记者深入公考培训机构调查发现,当前火爆的公考培训背后,暗坑着实不少。

“不过退款”稳赚不赔

近几年,以“国考”“省考”等为代表的公务员考试一直保持很高的招录比。辛苦备战公考,仍大概率落榜,让不少考生会寻求“上岸”的确定性。瞄准这一需求,一些公考培训机构推出了所谓的“保过协议”“不过退款”等保证协议。

“如果考不上还能收回学习费用,相当于买份保险。”一名公考考生说,公考培训班主要分协议班和非协议班两种,约定“保过协议”“不过退款”的是协议班。如果考生未通过考试,公考培训机构会根据协议条款全额退款,或扣除部分学杂费后再退款,以弥补考生损失。

在不少考生眼里,即使协议班学费比非协议班高出不少,他们也认为协议班“性价比更高一些”。2019届毕业生刘昊去年参加东部某市的事业单位考试,毫不犹豫地报了标价3万多元的“封闭面试班”,最终被录用。“就当花钱买个心安。”刘昊说。

抓住考生“想赢怕输”的心理,一些公务员培训机构借势甩出“高价有理”的论调,将协议班学费标得高到离谱。南昌市井冈山大道上的华公教育价目表显示:“星火封闭笔试班”1.88万元,“星火笔面协议班”4.98万元,“星火笔面高端协议班”9.98万元。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4.98万元和9.98万元的班会签“不过退款”的协议。4.98万元班的考生落榜后可得到3万元的退款,9.98万元班的考生享受全额退款。

宛如“对赌”的“高价培训”是否“有理”?业内人士指出,这些高价协议班看上去是在为考生“兜底”,实则是稳赚不赔的“概率游戏”。培训机构靠设定退费比例来保证成本;靠赌通过率来获取全额高学费;靠占用预收学员资金利息增加盈利——每种花样都能赚钱,不过是赚多赚少的区别。

采访中,有学员告诉记者,协议班退费其实并非易事,还要通过层层“关卡”——提交退费申请繁杂、申请受理后审核拖沓、工作人员百般刁难,退费犹如“褪层皮”。

今年7月中旬,中公教育因遭学员频繁投诉退费难而深陷“退费风波”,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点名。

欺诈营销坑你没商量

记者调查发现,公考培训市场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全职培训师月收入普遍在1万至3万元,兼职培训师一天数千元。高额利润驱动下,不少公考培训机构“坑你没商量”。

——宣传坑。在微信公众号“江西公考在线”上,一家培训机构声称“领跑本土公考,通过率高达85%”。业内人士指出,公考笔试自然通过率不到10%,面试自然通过率30%多,两相叠加下,仅有3%的考生可以“上岸”,所谓85%的通过率是根本不可能的。

为了占据市场,一些公考培训机构瞄准高校市场,以“借鸡孵蛋”“拉人头”为战术,线上线下齐发力,大肆圈取学员。一名高校学生干部说,培训机构会直接和学校团学干部联系,以“活动经费”的名义塞来好处费,以获得在班会或者班级活动时宣讲的机会。

“拉10个好友入群,两天内不退群就可获得一份教辅资料;将宣传文案发到朋友圈或者QQ空间,集齐30个赞就可获得礼物……”为了抢占更多资源,不少培训机构还会利用学生线上“拉人头”,以提高市场知名度。

——协议坑。准备参加今年“省考”的钱司,两个月前在一家培训机构选报了4.8万元的协议班。她本以为培训班“贵有贵的道理”,没想到上当了。

“说好了是小班授课,结果300多人坐在一间大教室里。”钱司说,“上课后我才知道,报的班无论价格高低,其实都是在一起上课。”坚持了10多天后,钱司决定退课,但是合同协议上没有退课条款。多次争取后,钱司要回4万元退款,剩下8000元被机构以“课时费损失”为由扣下了。

记者将某公考机构的协议提供给律师。律师表示,协议条款更多谈及培训机构的权利,对于退款的限制条件较多,因为是格式合同,考生根本没有协商余地。

——师资坑。“我报考了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笔试通过但面试没过,不久我就接到一家培训机构的电话,说邀请我去当讲师。”去年大学毕业的唐芬说。

赵洁刚刚辞去一家培训机构的讲师工作。她说,她所在的培训机构里,有近半成员是公考落榜后立即转来当培训老师的。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培训机构对师资有一定的要求,但不少小型培训机构直接从公务员考试落榜学员中选人做培训讲师。

“在有些培训机构,你只要表达流利,能够对着答案讲题就可以上岗。”一名在职培训讲师说。

为了减少成本,不少培训机构极少聘用全职培训老师,只是在备考期才请兼职老师来凑数,而这些兼职老师水平良莠不齐,往往缺乏责任感。

公考培训待降虚火

针对公考培训的市场乱象,记者采访了多个部门,得到的答案都很“简洁”。

对于师资问题,人社部门表示,公务员培训并非技能培训,目前对培训机构的师资没有硬性要求,更无公务员培训师职称之说;就价格问题,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表示,培训机构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价格高低管不了”,只有“不明码标价”“不履行承诺”等行为才会管。实际上,由于缺乏行业标准,无行业协会和相关法规监管,且对从业人员无准入门槛限制,公考培训行业虽乱象丛生,考生却很难维权。

“培训机构之所以敢漫天要价,正是抓住了考生求快求稳的心理。”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王玉杰说,平时知识基础弱、学习能力不够的考生,很难通过突击培训实现“翻盘”。

江西省委组织部一位担任过公务员面试官的干部认为,在面试中,考生的问题把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难在短期内快速提升的。有的培训班会教考生一些所谓“套路”“诀窍”,“而这对考生并非有利”。

多方人士认为,有关部门应及时清查和规范公考培训市场,打击虚假宣传,加强价格行为监管,让公考培训回归理性。

公考培训班五大谎言

分类教学

“专项班”“精讲班”“院长班”“名师班”“状元班”“逆袭班”“VIP”“OAO”……培训班的各种称呼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其实院长班与普通班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除了时间长、实战训练能多一些,以及价格相差很大之外,理论等其他内容讲得都差不多,就是换个名头大一点的院长来讲罢了,至于最后能不能考上完全不在其考量之中。

大机构名师

很多人只讲究品牌,哪个名气大就报哪个。所谓大机构名师也是走马观花,没有持续性和计划性,很多协议班考试结束之后就找不到老师了。

不过就退钱

目前,几乎所有的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都会打着“不过退费”的旗号招生。“包过”“不过退费”只不过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培训机构是稳赚不赔的。因为进入面试的比例通常是1:3,也就是说,肯定有1/3的人能考上。比如一个班里有30个学员,这30个学员无论是否经过培训,都有10个左右的人有可能考上,只要收到这些考上学员的培训费,其他人的培训费就算全部退还,整个班的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

很多人都是冲着“不过退款”报名参加培训班,然而签订协议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细节条款,违反任何一款,都会违约,交纳的培训费就会一分不退。即使没有违约,退款周期也很漫长。

押题

每年各大机构都会声称押中考题,尤其是申论,年年必能押中。他们所谓的押题其实就是大纲和热点。行测押题就是根据大纲分析,再将近几年内的考点全部罗列出来,说今年必然会考到这里面的考点。而申论押题就是给出几十个热点,厚厚的一册书,包含民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申论再怎么考也离不开这些领域,肯定就能“押中”了。

内部资料

大部分培训班在上课时会给学员推荐一些内部资料,告诉学员这些都是该机构研发出来的,不对外出售的,只有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才可以购买的教材。但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所谓的“内部资料”不过是一些历年的真题或者东拼西凑的模拟试题,顺序调整一下,解析换个方式写一下,就摇身一变成了神秘的“内部资料、注意保密”,考生要花上百元才能购买。考生禁不住诱惑购买之后,才发现里面的试题内容在其他的参考书上都有,大呼上当。

(综合自《半月谈》《广州日报》等)

治理公考培训必须破除信息欺诈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向来有不少人认同,何况那些“想赢怕输”的考生。然而,“高价培训”真的有理?实际上,培训机构玩的是文字游戏。所谓“包过”并非“保过”。而且,涉及不过退款的规则非常繁琐,有知名公考培训机构就因此陷入了“退费风波”。所以,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包过协议”含有欺诈性,很有可能是无效合同。

而从经营的角度来看,签署“包过协议”相当于培训机构和考生在玩对赌游戏。具体来看,培训机构靠设定退费比例来实施成本控制,靠赌通过率来赚取高价的全额学费,靠占用学生的预付学费来增加赢利点。一句话,培训机构稳赚不赔。

公考培训市场的乱象,归根结底在于市场失灵。而市场的失灵,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对称。从价格信息、质量信息再到培训效果,考生都很难作出判断。相反,培训机构为了利益最大化,倒很容易遮掩真实考试动向,或利用考生认识上的偏差,来增加市场占有率。加之一些考生存在投机心理,不公平的交易便在所难免。

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多方参与的外部机制,让考生们掌握充分的培训信息,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规制。对政府来说,可以设立培训市场的准入规则,明确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资质认证规范,严格执行登记注册标准,并将这些信息公示给广大考生。此外,对受好评机构的名单、存在价格欺诈的培训机构以及投诉率较高的机构名单,政府部门也要及时公示,促使培训机构诚信经营,避免考生盲目选择。

对行业来说,公考培训协会要发挥自律规范、行业监督的作用。譬如,行业协会可以阳光发布行业诚信自律的承诺书,督促各培训机构加入这套自我约束机制,并引入媒体舆论监督。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为政之道,首在择人。所以,公考培训事关重大,市场规制决不可缺位。有关部门在用好法律武器加强监管的同时,务必重视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的机制。只有打破公考培训中的信息垄断与欺诈,阳光透明的培训服务才会最终触达消费者。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权威曝光 B03 公考培训到底有多少“坑” 2020-08-18 2 2020年08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