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
日前,《人民日报》刊出40条教养礼仪,要求家长在暑假期间悉心教育和引导孩子。它们分“品德篇”“社交篇”“户外篇”,每条都很具体、很细微、很实在。诸如:“凡事提前10分钟”“越小的承诺,越要信守”“说话要多用‘请’‘谢谢’‘对不起’的词语”“不在背后说人坏话”“不要故意窥探他人隐私”“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尖叫、四处乱跑”“知错就改”等等。编者按语称:“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这个暑假,让孩子更有教养。”
作为礼仪之邦,我国传统文化是颇为讲究礼数的,甚至可以说教养礼仪已成为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因教养礼仪而有规矩,因有规矩而形成德性。且不说《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传统文化范本,在诸多的传世家训中也多有教养礼仪的元素,人们常在留存甚少的家族祠堂大门见到高悬的巨匾,写着“诗礼传家”四个大字。我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祖父就谆谆教导我:“问人姓名要说‘贵姓’,称自己要说‘鄙人’,赞美别人要说‘高见’,无暇陪客要说‘失陪’……”讲礼数,似乎成为传统文化在社交上的一种体现。
时代的变化,时尚的流行,社交方式也随之异化,外来用语的普及,尤其是网络词汇的冲击,使得世代传承下来的礼数式微,甭说年轻一代对礼数茫茫然,就是其父母一代使用率也是直线下降。现如今,人们热衷于刷存在感和博人眼球,重“己”轻“群”,想方设法彰显个人出众的地位、超群的见识,那怕存有水分和虚幻。谦恭自抑、尊重他人的礼数不说“落伍”,也早已是渐行渐远,日趋淡忘。
有人认为礼仪是“客套”,甚或是“虚伪”。其实不然。先贤提倡和坚持礼仪,不仅仅是为了尊重他人,更在于这种自省的谦恭时刻提醒着自己:切莫自视清高,做人低调,为人实诚。礼仪并非干瘪单薄的客套敷衍,而是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作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教养礼仪考量的不止是一个人的情商,还是丈量一个人善良的标尺。
“知书”和“达礼”,构成教育的两个方面,书本知识和现实教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固然得益于知识的培育和积累,但其修养、人品、胸怀、学识才是具有根本意义。因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不是光灌输知识。不懂礼仪、没有教养的人,往往在人品方面存有“短板”,也是与当今倡导的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有识人士认为:“教养礼仪是一张没印文字的名片。”此言极是!它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着他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过往经历,显示其内在的素质与品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但要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亟需学习如何做一个懂礼仪、有教养的人,它往往影响着甚或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前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日报》总结的这40条教养礼仪值得推而广之,深植孩子们的心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