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谢钱钱
企业商标被冒用,侵权店家却表示“都是有人送货的,我不知情”,面对火药味浓重的双方当事人,普陀区知识产权纠纷调委会巧妙介入,开展调解。
调解员从细微处入手,先以情动人,缓和双方当事人情绪。再以理服人,引导当事人正视问题,最后引导双方互相包容、解决问题,巧妙化解了这场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纠纷。
冒用商标不自知
调解现场陷僵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知识产权侵权引发的案件和纠纷也屡见不鲜。
某刀片公司于1997年7月在第16类商品上获准注册了商标“ZMN”(图形文字组合商标),核定使用商品为文具刀、铅笔刀、切纸刀等,有效期续展至2027年7月20日。公司自述一贯重视品牌维护和推广,旗下“ZMN”品牌美工刀片年销量已超过10亿片,国内销量一直保持第一。然而2019年3月,刀片公司发现有建材店涉嫌销售假冒“ZMN”品牌美工刀片。刀片公司遂向普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被告立即停止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制止被告侵权行为所产生的合理费用共计2万元。法院收案后,委托普陀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当事双方进行调解。
刀片公司委托代理人律师和建材店原经营者包某某按期参加调解。调解一开始,现场火药味较浓。
包某某再三声明:“我不识多少字,看不懂诉状和判决书”“我们就卖了几个,都是有人送货的”……脸红脖子粗的包某某令现场的调解陷入僵局。怎么找到突破口呢?
耐心寻找突破口
释法说理化纠纷
调解员忽然想起,包某某进门时走路姿势有点别扭,似乎腿脚不便,便决定从他的腿聊起。询问中,包某某倾诉道:“建材店执照在今年3月份就注销了,我因为摔了一跤,造成半月板骨折,一个月前刚做了手术,现在无法工作,经济收入都没有了。老婆患子宫癌,还需要治疗,医生建议手术,现在都没钱,孩子还在读高中,家里经济真的很困难。”说着,包某某拉起裤腿,让调解员看手术伤口。
包某某慢慢打开了话匣子,情绪也逐渐稳定了。调解员接着将话题转入核实纠纷事实,问道:“你店销售‘ZMN’品牌美工刀片是怎么回事?”包某某表示:“我也不懂,以为刀片小生意,有人送货上门,就收下了,哪知道真的假的,给我看也看不懂。”
随后,律师将正品“ZMN”品牌美工刀片与本案公证保全的“ZMN”刀片外包装进行了比对,指出包装盒商标上的细微差异。不比不知道,一比对,包某某确实观察到了二者的不同。调解员又针对包某某文化水平低、做生意时间短的实际情况,耐心地给他讲解合法经营的注意要点,尤其是要把好进货关。
看了比对,听了调解员的劝解,包某某态度开始转变,诚恳道歉后表示愿意赔钱,但家中经济困难,实在赔不起两万元。
调解员又单独与律师交换了意见,沟通后,律师转述了委托人意见:可以降低求偿标准,但要求包某某能够证明并提供相关医疗凭证。包某某表示,愿意给予一次性
赔偿,并按照承诺如期提交了相关医疗凭证。律师专门与委托人再次进行了沟通,最终同意将赔偿金在双方约定的基础上再下调500元,一起商标权纠纷被顺利化解。
【案例点评】
本案是一起常见的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案件,侵权商品外包装上LOGO的细微差异,为当事人双方快速辨别商品真假提供了可靠途径。但当事人态度激烈,语言直白,情绪化明显,使得调解现场缺乏和谈的氛围。如何能使当事人双方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判,成为本案能否顺利调解的首要重点。
调解员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当事人行动不便,随后以此为突破口,用体贴关心缓和当事人情绪。在当事人心结打开后,再加以有意识引导,通过讲事实、摆证据,促使当事人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
在态度转变后,条分缕析地让当事人正视问题。调解员对包某某表示的“不知情、不知道”给予了信任和理解,并让律师详细讲述正品与假货商标上的细微差异,还向包某某讲解了合法经营的要点及注意事项,让当事人意识到错误并愿意承担赔偿责任,推动双方达成和解成为可能。
随后,发扬人性关怀,用事实、证据争取当事人谅解。在调解员的建议下,一方面,当事人就家庭困难一事提交相应医疗证明等证据材料,另一方面,代理律师如实反映当事人的特殊困难,以争取权利人一方的同情和谅解,从而推动纠纷顺利解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