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宋末元初文学家、书法家仇远的这首《立冬》诗形象地描写了立冬时节的景色。立冬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立冬时节,秋尽冬来,犹有一丝融融暖意。此时正值秋冬交替之际,既有秋的黄花、红叶,又有冬的寒冷衰懒。元代学者陆文圭在《立冬》诗中写道:“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万家晒物备收藏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其中的“雉”为羽毛鲜艳美丽的野鸡,“蜃”为生长在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大蛤。立冬后,山野里的野鸡不多见了,而水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野鸡在此时变成大蛤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解释“立冬”:“立,建始也”,即建立、开始的意思;“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即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蛰伏起来准备冬眠。《说文解字》说:“冬,四时尽也。”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还有万物收藏,归避寒冷之意。《东京梦华录》记载,立冬前5日,西御园进献冬季吃的菜。上自宫廷,下至民间百姓,一齐收藏各种蔬菜,以充作冬季食用。于是用车载,用马拉,以至堵塞道路。现代诗人左河水《立冬》诗云:“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
十月可酿酒
立冬,正是高粱、稻谷等酿酒原料收获之时,因此也是酿酒的大好时节。《诗经》中就有记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陆游有 “十月可酿酒,六月可作酱”的诗句。用五谷杂粮发酵酿出的酒,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绵甜甘爽。在深秋初冬季节,朋友相聚,围在火炉前,饮酒暖身,海阔天空,别有一番情趣。唐代杜牧在《初冬夜饮》一诗中写道:“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惆怅苦闷之情。立冬之夜,唐朝诗人李白坐在小炉前,温一壶美酒,自斟自饮,案上的笔墨都冻凉了而懒于写新诗,醉看点点墨花,好似那一地的雪花竟是月光一般。李白写下了《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笔墨之下透露出诗人的思乡恋乡之情。
北宋时的东京汴梁,繁华喧闹,店铺鳞次栉比,酒坊星罗棋布,酒香十里,甘甜浓烈。苏辙有“读书北窗竹,酿酒南园水”的诗句。清代立冬酿酒更为普遍,清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在《清嘉录》中有这方面的记载,立冬过后,乡村田园人家会用草药酿酒,称为“冬酿酒”,有秋露白、杜茅柴、靠璧清、竹叶青等名字。农历十月酿的酒,则称为“十月白”。用白面造麴,用泉水浸白米酿造的酒,称为“三白酒”。酿造而未勾兑,直接用来饮用的,称为“生甘酒”。
立冬观景赏菊
一般来说,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可是在气象学上,需要连续5天日平均温度低于10℃才算真正入冬。所以在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北半球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天高云淡的温暖舒适的天气,很适合人们出行旅游。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常在此时外出观景赏菊。宋代学者钱时在立冬的前一日前往园林赏菊,写下了“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的诗句。宋人范成大于立冬之夜,乘一叶小舟,夜游江中。尽管是寒意浓浓,但是也阻挡不了诗人的闲情逸致。于是他写下《立冬夜舟中作》诗一首:“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増。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同是宋代诗人的释文珦,在立冬之日到野外漫步观景,回去时已是月色溶溶,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立冬日野外行吟》:“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如今,一些观赏红叶的景区也是人满为患,人们在节假日期间,纷纷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观红叶、赏黄菊,陶冶情操。一位游客在观赏香山红叶后写道:“登高望远红如火,更见今年色彩浓。万类霜天独特景,山峦炽热对天空。”
天子迎冬于北郊
在古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个重要的节日,是十月的大节。天子要在此日举行迎接冬天的祭仪,向北方祭祀颛顼(五帝之一,是主管北方的天帝)、玄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要指神的名字,专指北方、冬季)之神。古人以冬与五方之北、五色之黑相配,故于立冬日,天子率百官出北郊祭黑帝,迎接冬日到来。《礼记·月令》说:“立冬之日,天子亲帅(同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日期说:“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进行准备。立冬当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远出北郊六里处迎冬。《后汉书·祭祀志中》记载:“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旗服饰皆黑。”唐代李商隐有“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的诗句。
天子出郊行迎冬之礼回来后,还要赐群臣冬衣,褒奖表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慰问抚恤其活着的亲属和孤寡之人,以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贼寇的侵袭与掠夺。《吕氏春秋·盂冬》说:“(迎冬仪式后)还,乃赏死事,恤孤寡。”东汉的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
新衣美食贺立冬
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虔诚和孝敬,以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平安,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迎来了冬闲,要在立冬这天,犒赏全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动。在立冬日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称为“补冬”。所以有谚语说“立冬补冬,补嘴空”。
早在汉代,即有贺冬习俗,亦称“拜冬”。在宋代,每逢此日,人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往来行走庆贺,就像春节一般。据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到了清代,立冬之日,士大夫在家拜贺年长辈尊者,还互相出去拜谒。男女老少都要更换新衣,相互作揖行礼,谓之“拜冬。”民国以后,贺冬的风俗尽管没有以前复杂繁琐,但是走访互拜还是有的,如办冬学、拜师活动等。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民以食为天,好吃不过饺子。吃倭瓜馅饺子成了北方人们的立冬习俗。在南方,人们在立冬日整一些鸡鸭鱼肉,好好地美食一番。台湾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会异常火爆,食客如云。在东北哈尔滨等地区,一些冬泳爱好者们举行冬泳活动,既迎接立冬的到来,又锻炼了身体。
立冬打雷是凶兆吗
汉乐府民歌《上邪》是一首著名的情歌,感情强烈,气势奔放,诗中说:“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意思是说,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她之所以如此发誓,是因为古人认为冬天打雷,夏天飘雪是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其实,冬天打雷可以有。
立冬后,雨水显著减少,天气干燥,可有农谚说:“立冬打雷要反春。”民间也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之说,冬天打雷,预示天气阴冷,冰雪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宋代文学家苏辙有《立冬闻雷》诗说:“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可见,立冬打雷还真有过。
立冬之后打雷,俗称“冬打雷”或“雷打冬”。“雷打冬”天气虽然在秋冬季不常见,但并非绝无仅有,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发生过。如《重庆晚报》在2010年11月12日报道:“昨日凌晨,一场罕见的冬季雷雨天气降临我市。据市防雷中心统计,这次打雷在我市呆了近10小时,主城九区打雷次数达到310次。”2015年11月9日,浙江衢州市区也发生过雷雨天气,据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恰逢立冬,不但下雨还打雷了。昨天不少市民朋友们听到了雷声,根据资料上显示,昨天我市共出现了258次地闪。”可是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认为立冬打雷是不祥之兆。汉代易学泰斗京房说:“天冬雷,地必震。”古人还说:“秋后打雷,遍地是贼。”他们认为,冬雷的发生,是朝廷为政不仁,法度失常,致使老天报应,于是出现天塌地陷,盗贼横行。所以古时有“春雷不发冬雷不藏,兵起国伤”“春正月雷,民不炊,为丧为疫”的说法。
民间有“春花秋开雷打冬,开春蛙鸣六月雪”之说,一些大自然气候反常现象是时有发生的。气象学家解释是: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所以“冬打雷”不过是一种天气现象,跟凶吉祸福的兆头无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