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方孝孺《深虑论》之“虑”

本文字数:1124

  □宋志坚

《古文观止》收有方孝孺的《深虑论》,这位明代大儒深“虑”的是什么呢?

都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方孝孺却发现了一条规律:祸乱往往出于你并不防备之处。他的原话是:“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从秦汉,到魏晋,再到唐宋,他列举了许多帝王“防备”之实例,或防分封或防郡县,或防宗室或防外戚,或防宦官或防权臣或防藩镇,总是心防于东而事出于西,“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让人防不胜防,于是只好感叹:“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了。

然而,“祸兴于彼”,并非因为“虑切于此”,对于前朝统治者的上述种种教训之“虑”,并非毫无意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方孝孺在感叹“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之时,只字不提中国两千年历史改朝换代兴衰交替之时不断显现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条规律。唐太宗吸取前朝尤其是隋朝的这一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关注度也相当之高,且有贞观之治作为实际成效,以至于不少人误以为“载舟覆舟”是他们君臣的创见。方孝孺说到唐太宗时,偏偏将自己的思路引到一个武则天的“武”字上去了,说是“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还把这当成是唐太宗“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的证据。不知道是无意的疏忽,还是有意的回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八个子,关系到国之兴亡的根本。方孝孺列举的从秦汉,到魏晋,再到唐宋的那些实例,从表面上看,或许出了毛病的是诸侯争霸,外戚、宦官、权臣擅权,藩镇坐大,然而,骨子里都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条规律在起作用,都可以归结到人心向背,民不聊生。你说秦始皇吸取周之分封诸侯的教训而搞郡县制,然而,秦的二世而亡,难道是郡县制之祸,不是因为秦皇朝横征暴敛,严刑苛法而使陈胜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你说宋太祖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而以“杯酒释兵权”,然而,导致宋代两次亡于外敌之手的,难道是因为缺乏骄兵悍将,而不是官商勾结、两极分化、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按照西汉徐乐的话说,诸侯、宗室、外戚、权臣以及尾大不掉的藩镇等等出了问题,统统都只属于“瓦解”的范畴,而“天下之患,在土崩,不在瓦解”,唯有“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才是不可救药的“土崩”。

然而,方孝孺深“虑”的偏偏不是民心而是“天心”。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要像“古之圣人”那样,“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然而,又有哪一位“圣人”真能使“天眷其德”,而使他的子子孙孙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离开了“民心”,无论怎么深“虑”都无济于事。方孝孺终于没有弄明白,天下只能是天下人的天下。任何家天下,都不可能传之千秋万代。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方孝孺《深虑论》之“虑” 2020-12-14 2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