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市场监管总局 国家能源局关于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取消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环节不同名目的各种不合规收费项目。(1月8日中国政府网)
百家讲:
国务院的政策是好的,到了地方实际执行起来,总是容易走偏。这就需要补充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即老百姓缴费后,企业应该给老百姓一个缴费清单。比如水费,是仅指自来水和污水费用的总和,还是包括其他费用,要让老百姓能看个明白。现在的情况是,线下缴水费,收据只有自来水和污水费两张,线上缴费,则没有任何电子收据。自己到底缴了哪些费用,老百姓根本就不明白。
这需要政府部门强制水电气暖企业给用户知情权和监督权。只要缴费,必有收据,而且收据上要列清费用明细,同时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哪怕确实需要涨价,老百姓也能心服口服。同时,也希望在取消水电气暖环节不同名目的各种不合规收费项目后,相关部门能来一次“飞行抽检”,抓一批违规的典型,给老百姓做个解剖。另外,也希望各地政府对那些仍在实行“临水临电”的小区,也该想想办法了。水电费分摊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业主与物业纠纷的常规“项目”,早就该解决了。——丁慎毅
“痰”:
日前,一位微博博主曝光了一起疑似婴儿护肤品引发“大头娃娃”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为了不使用激素药品,不少新手爸妈喜欢购买号称无激素的护肤“神药”。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所谓的“神药”其实违规添加了激素,却披着“消”字号的外衣,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这些“神药”未经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未经临床验证,安全隐患很大。(1月10日新华网)
百家讲:
所谓 “消”字号其实是消毒产品,根据相关规定,这类产品不能宣传具有医疗效果。而一般用于治疗的药品,标注的应该是 “国药准”字号。可现实中,受利益趋势,一些商家却干起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其产品在文字上打擦边球,误导消费者。由于这些产品不是药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没有严格要求,不仅审批容易,大多由地方卫生健康部门执行,而且市面上这类产品太多,被监管部门抽检到的风险很小,更是让一些“消”字号产品非法添加违禁激素成分,炮制出所谓的“神药”噱头。一旦消费者被所谓的“疗效”蛊惑,购买并使用了这些产品,不仅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伤害,后续维权也比较困难。
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治疗功能,却披着“消”字号的外衣,通过社交平台虚假宣传、大肆销售,不仅扰乱了市场,而且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生命健康权,亟待引起社会各方关注。——张国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