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敏
周二下午路过报社楼下的酒店,员工们正在往玻璃窗上张贴窗花,中国红、灯笼、鞭炮、福字……
距离农历新年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年味渐浓。
“宝贝,你什么时候放假?车票买好了吗?”妈妈早早就开始询问我具体的归期。“老姐,啥时候回来?回来前吱一声,给你买好泡芙!”妹妹大学放假早,一放假就开始盘算等我回家要怎么吃喝玩乐。考研初试结束的闺蜜,也渐渐有时间琢磨如何度过新年假期:“姐妹!我好期待大家一起来我家打地铺、打游戏,你快点回来吧。”
对家的思念,在一句句的问询中逐渐变深。
我们家的过年方式一向很传统——大年三十一家齐聚吃年夜饭,从年初一开始,就要拎上节礼去亲戚家拜年,或者迎接上门拜年的亲戚们。以往我对这种你拎过来,我送回去的低效率拜年一直持较为反感的态度,因为既浪费时间精力,又浪费财力物力。
去年的春节,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切拜年活动暂停,所有人老老实实居家隔离,每天对着床头山、马桶湖、厨房小吃“一条龙”,我才觉察出能够没有任何顾虑的和家人团聚的珍贵。
2020年8月底,准备从合肥到上海正式入职的前一天,妈妈突然说:“怎么你还没走,我就想你了?”那时的我还说:“没事,马上就到国庆了,国庆结束还有春节,很快就回来了。”
然而进入冬季,各地又有病例出现。最近每天起床,打开手机的瞬间,各大新闻APP以及账号不停推送前一天又新增了多少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又有哪些地区风险升级,采取封闭措施。
“唉,也不知道你姐过年还能不能回来。”
“唉,也不知道今年能不能回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