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华飞
20世纪60年代初期,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大儿子赵广元,因家庭人口多,自己的工资入不敷出,写信向父亲要钱。要钱的家书内容很精练,只有一个字“钱”。赵树理本想给儿子汇些钱,可是自己的稿费和工资不是交了党费,就是支援了农村,或是接济了有困难的单位和同志,一时手头无钱。同时,他认为儿子既已自立,就不该再依赖父亲。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非常幽默的回信:上款是“儿”,下款是“父”,正文是一个“0”。
这则文坛趣闻,因为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中而被广泛流传。它告知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向自己的父辈要什么,作为长辈又应该为后来人留些什么,也告知写作人应该向赵树理学些什么以及为什么写作?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生于1906年,逝世于1970年,山西沁水人,学生时代即参加革命。上世纪40年代开始文艺创作,50年代后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1956年调山西文联工作。赵树理是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创作中成就丰硕、风格独特又影响甚大的一位作家,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他的小说多以三晋大地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了文学“山药蛋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他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铁笔” “圣手”等。
1946年,一位美国作家贝尔登慕名到晋察冀中央局的所在地访问赵树理。知道他的作品如此流行,便按他的国度情形问:“你的书行销这么广,得到的版税一定非常多。”赵树理回答:“不,我不计较报酬。我们实行的是供给制。”听到这,贝尔登大为激动,随口说道:“他们剥削了你!如果在我们美国,你早就成富翁了!”赵树理笑着答道:“我们国家制度不同,要求作家标准便不同。写作,就是我为百姓大众的一种工作。”贝尔登眼睛瞪得更加大,显然,按照他生活国度的价值观,这太不可思议了。
1955年,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问世。有位作家问他印了多少册,收入一定不少时;赵树理回答:钱这个东西,是“人民币”。来自人民,还给人民,我是不计较多少的。要是为了收入多,就送人民文学出版社了。我交给通俗读物出版社,是为了发行广。只要广大农民能读得起,我不顾及稿费多少。后来,《三里湾》印数不断上长,赵树理获得10000元稿费,他有些不安了: “我挣着国家工资,专门写作还得稿费。”之后,他要求从此不拿国家工资。
赵树理的大儿子那封短信写于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赵广元那时在芮城县县委从事宣传工作,每月工资50多元,家庭人口多,有三个孩子,工资很紧,生活有一定困难,这才下决心给正在北京工作的父亲写信要钱。他在接到父亲拒寄款的信后,一看就明白了。因为他了解父亲的为人,知道他又把钱寄给有困难的人了。事实上,赵树理正是把一笔稿费寄给一个有困难的剧团。赵广元没有埋怨老爸,而是自己下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勤俭过日子,终于度过了难关。
赵树理父子的有趣短信告知人们,从父母那里索取财物,到头来,既不能养成自力生活的本事,也不会有吃苦耐劳的习惯,哪怕是你有万贯家财也有用完的一天,那时又如何生存呢?有句域外箴言说得好:“认为没有钱就寸步难行的人,即使有了钱也将一事无成。”只有从前辈那里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切实生活。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可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