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实习生 韩萱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初见晶晶(化名)时,她暴躁、内向、自卑,而如今却是开朗、和善、大方,这样的转变有禁毒社工的耐心引导,有她自己的内心坚定,也有家人的用心良苦。
在戒毒康复的路上,家人的守候坚定了晶晶从头来过的内心,为她回归社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蜕变的晶晶也开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书信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85后”的晶晶出生在一个家庭条件不错的家庭,但随着父母离异,父亲再婚使晶晶备受打击,希望逃离痛苦的晶晶接触到了毒品,一度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原本平静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2年,一次聚会期间,晶晶在朋友的怂恿下第一次尝试了毒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过去为人平和、善良守则的晶晶仿佛变了一个人,挥霍家产,不顾家庭,自私暴躁,她还偷了继母的首饰变卖作为毒资。
晶晶的父亲和继母不忍原本阳光的孩子变成毒品的傀儡,想劝诫晶晶却又无从下手,最终下定决心报警,亲手将晶晶送进戒毒所,晶晶也随即被处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在晶晶强制隔离戒毒的日子里,自强青浦工作站的社工在工作中从晶晶父亲和继母处了解到,他们想帮助孩子一起跨过这个坎却又无能为力的窘境,便开始了和晶晶为期两年的戒断书信沟通计划。
刚开始书信交流时,社工通过生动的故事案例引导晶晶认识到毒品对精神的蚕食和身体的危害。随着晶晶逐渐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她也反思触碰毒品后自己的变化,开始后悔。晶晶在给社工的回信中提及:“就是因为一时的好奇和冲动,让我不仅失去自由,还疏离家人,甚至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在晶晶一蹶不振、迷茫无措的日子里,社工的书信鼓励,成了她的精神依托。
社工希望晶晶不要深陷悲伤举步不前,鼓励晶晶对未来展望,在所内多加学习,期待出所后的自由人生,晶晶依言开始规划未来生活、学习安排和求职计划。得知晶晶对未来有很多设想,社工也在平日里为她奔波寻找适合的招聘信息,来往的书信中不时地附上几页适合晶晶的职业介绍信息。
感谢继母当时决定报警
一来一往的书信中,晶晶也向社工倾吐了自己的心声:“父母离异后,我和继母一直相处不好,父亲也不理解我,后来我就落入了毒品的泥潭,家人怎么劝都没用。其实现在想想,我很感谢继母,要不是她决定报警,我现在还不知道会怎样。”
对戒毒康复人员来说,家人的支持和关心对他们坚定戒毒信念无比重要。社工也将晶晶真心悔改,决心和家人好好沟通、和谐生活的想法及时转述给了她的家人。
“我们相信晶晶能改好,我们也都抱着向好的态度期待她的归来。”晶晶的父母这样期盼着。
晶晶出所那天,不仅有父母的迎接,她的女儿也特意买了一捧康乃馨等她归来。
回归社会以后晶晶与家人的关系很融洽,经常与社工诉说她与家人一起吃饭,一起旅游的事情,对父亲、继母的误解烟消云散。
一晃三年过去,晶晶结束了社区戒毒,有着稳定幸福的家庭生活。
身份转变后雁素鱼笺传爱心
2015年,社工见晶晶转变明显,鼓励她加入同伴辅导员计划,参与帮教,传递戒毒信念,帮助身边还在康复期的戒毒对象。
晶晶一开始以不想被旁人误会自己又涉足毒品圈子的理由拒绝了,但是想到当时自己在所内支持自己度过700多个日夜的书信,以及社工为自己回归社会做的点点滴滴,晶晶的内心开始动摇。
“被标签化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这时候,就需要你坚定的内心,不在意旁人的目光,传播正能量。我们都信任你。”
“我们希望你以实际行动证明给别人看看,你不仅自己能改好,同时还能帮助和你一样曾迷失自我的同伴。”
在家人和社工的鼓励下,晶晶最终加入了同伴辅导员。不过,起初她选择了不露面的方式,用书信给同伴们带去精神支持。
在书信中,晶晶向同伴讲述了自己当年的经历与如今温馨的生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同伴衷心的建议与期望。晶晶给所里的同伴坚持写了两年的信。
渐渐地,晶晶越来越有信心,主动提出参与帮教工作。
“我一开始还是比较介意露面的,但是参与了一次社工主导的小组活动后,我发现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尴尬,也在其中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很高兴。”晶晶就这样从一名被帮助的人,成为了一名帮助别人的同伴辅导员。
“我有信心可以帮助他们一起改变,大家都会变得越来越好。”在坚持寄雁传书过程中,晶晶用自己的故事激励了许多迷失自我、不断挣扎的戒毒人员,已经蜕变自新的她也在等待同伴们迎来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