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敏
进入数字化时代,我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皆可用一部小小的手机完成。那么,关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手机真的安全吗?你会不会时常产生生活被窥伺的感觉呢?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她说:“我这两天胃炎好像又犯了,等会去吃片‘达喜’”。过了一会,当我打开某APP准备点外卖时,“达喜”两个字,赫然出现在了该APP的推荐搜索栏。
作为一个没有胃病的人,更是从来没有买过治胃病的“达喜铝碳酸镁咀嚼片”,为什么该APP会在我和朋友聊完天后推荐购买“达喜”呢?
其实类似的情况出现过很多次,或是在我用社交APP聊天后,或是在我和朋友面对面交谈后,聊天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物品会在聊天后第一时间出现在购物类APP的推荐页。
精准推送为什么会精准到一些甚至从来没有检索过的内容?是巧合吗?难道有“内鬼”?抑或是我的手机被“监控”了?
近期,在配合完成“3·15特刊”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看到去年市消保委披露的部分SDK涉嫌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调查报告。不由得让人陷入“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焦虑,生活被窥伺的感觉越发强烈。
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推荐,那么之后呢?这些技术手段是不是可以拦截我的验证码,获取我的支付密码,抑或是,现在这些信息已经被悄悄上传?
科技的的确确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现在出门只需携带一部手机即可走遍天下。但便利绝不是以牺牲个人信息安全为代价的。
即便像段子里说的那样,“当你发现应用软件都在窃取你的个人信息时,你突然意识到你的个人信息和你本人一样一文不值”,我也不希望我在互联网的浪潮里“裸奔”。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