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荔
今年,眼看着小朋友要“幼升小”了,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就琢磨着报个线上培训班让孩子认认字。纵然知道线上培训不靠谱的多,但体验过了,还是要感慨一番,“坑”真不少。
由于各大APP、网站强大的信息搜集分析功能,“得知”我准备报线上写字课程后,“免费体验课程”“9.9元超优惠写字课程”“赠送学习大礼包”等等优惠信息满眼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择了其中一家体验,按要求填写联系方式,很快就有“老师”通过微信联系了。
“老师”除告知自家机构资质可靠、师资优秀、学员众多,还提醒小朋友要注意写字姿势、学习节奏等。同时,将我拉入“学习群”,鼓励大家学习打卡,时不时发一些优秀学员的作品,营造一种大家都在努力学习的紧迫感。一直到这里,我还不觉得有异样,只觉得“老师”一天至少三次的“问候”有点太热情了,而且每次大段的文案有点复制粘贴的嫌疑。
随着短暂体验课的即将结束,“幺蛾子”也来了。“老师”的关心更频繁,相关优惠信息和自我夸赞也越来越多,还表示有限时优惠秒杀活动。但进“秒杀群”一了解,价格和“老师”之前介绍的相差无几。
想货比三家,另选了一家体验课程。体验课、大礼包、“老师”联系,大同小异。再看网上对两家的分析、评论,各有褒贬,还有在评论帖下直接吵起来的,称给差评的是对手找来的水军,给差评的则称给好评的是托儿。有点热闹。
当第一家的“老师”询问是否要报名时,我并表示正在考虑另一家,“老师”信誓旦旦地说:“菖菖?他们马上要倒了呀!”“之前有一家机构也是这样,课程转到我们这来,纠纷很多。”“反正不能报菖菖,他们最多半年就要被收购了。”而当第二家的“老师”得知我体验了第一家的课程后表示,“我们的特色是和教材结合,他们更注重技巧,有时候笔顺是错的。”
此外,关于费用,两家都是半年起收费,最好是一次性购买1年课程,因为更划算。当问及关于教育培训机构收学费不能超过三个月的规定时,第一家的“老师”理直气壮地表示,“我们是线上机构,不一样的”。
虽然都直接间接地诋毁对手、抬高自己,虽然在收费方面都存在瑕疵,但最后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报了第二家的半年课程。交费时,用的是“老师”给的链接,那些报道里提醒的“协议”无处可签,只有自己截图留证。上课、点评、跟进的老师,资质也难考证。
上了这门线上课,我算是看明白了,要想孩子有所进步,光靠线上的“老师”没什么用,家长依然必须时时盯着。最好还是放宽心态,就当给孩子培养学习习惯了。在监管尚不够全面的情况下,只能祈祷这些机构好好存活下去,让我们顺利上完课。毕竟,与“老师”的联系都在线上,万一哪天和尚跑了,庙也找不到。
哦对了,第一家的“老师”被拒后,还是时不时发来推销课程的信息,也是敬业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