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东
在山水相映秀雅静谧的婺源游览,印象深刻的是不论古祠堂、官邸、商宅等大户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几乎家家都有挂着孔子画像的文房摆设,无不弥漫着幽幽的书香。
在溪水边我遇见一位戴蓑笠披蓑衣的老乡,他告诉我说,婺源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故乡。朱熹又叫“朱文公”或“朱子”。为纪念他就把这座山称为“文公山”。老乡还说当地人自古以来喜好读书,城里有宋代的紫阳书院,附近的福山山坳里还有明朝嘉靖年间建的福山书院。要不是开发旅游,恐怕还会有人在书院里读书呢。按照老乡的指点,我怀着敬佩走进青山环抱、绿树掩映、飞檐翘角的园区。在朱熹纪念馆参观朱子的哲学著作、诗文作品时,管理人员介绍说文化园只是个表象而已,其实婺源历来享有“书乡”和“进士之乡”等等美誉。仅宋代至清代,全县考取进士的有五百多人,出任仕宦者有两千六百多人,文人学士著作达三千多部,有一百多部近一千五百卷被选入《四库全书》。尤其在明清时期,因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而拥有了“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美名。至今婺源人依然好读成风,继续弘扬着“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文化理念。
在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的汪口村,我目睹到一幕令人欣慰的情景。
一棵浓郁的樟树下坐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和两个孩童。我悄悄走近一看,原来老人捧着古色古香的蓝面线装《弟子规》,正悠然地给孩子们讲着书里的故事。看着孩子们专心致志的样子,我便悄然离去。等我参观了“养书屋”“一经堂”“大夫弟”和古民居等景点返回时,老人依然有声有色地给孩子们讲解着……随后我向旁边一户门前长有芭蕉树的主人了解到,树下的老人姓孙,祖上也出过秀才。老人已年过七十,可仍然每天坚持读书写字,还担任“护村志愿者”。空闲时要么组织村里的文化活动,要么就教孩子们阅读古诗词。村里人叫他“孙秀才”。主人还无比自豪地说别看村子不大,可先后出过十多名进士,七品官员以上的就有七十多人。
更值得欣喜的是,如今的村子里还有很多像老孙这样的人,他们祖祖辈辈子孙不息地传承着“耕可致富,读可立身”的先贤祖训,从而使这个只有四百多户人家的偏僻小山村被以古民居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赢得了“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